脍炙人口典故故事|脍炙人口释义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脍炙人口

【释义】

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原意指美味的食物人们都喜欢吃。现在指好的文章受到人们的传诵和称赞。

【出处】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曾参是一个大孝子,他的父亲曾晳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的小柿子),曾晳死后,曾参为了不触景生情,再也不食用羊枣了。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脍炙(美味的肉食)和羊枣相比,哪个更好吃?”

孟子回答说:“当然是脍炙好吃。”

公孙丑又说:“那么曾参父亲肯定喜欢吃脍炙。可是曾参的父亲死后,他为了父亲只戒羊枣,却为什么没有戒脍炙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所有人都喜欢吃的东西。羊枣,却是曾参父亲的特殊爱好。所以曾晳死后,曾参会戒羊枣而继续食用脍炙。”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