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布列东
安德烈·布列东(Andre Breton, 1896—1966)法国诗人、理论家,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生于法国奥恩省丹什布雷市。早年学医,当过医生。他一度是达达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与达达派决裂后,成为超现实主义的理论领袖。1919年,他和阿拉贡等人创办《文学》杂志,并与苏波合写了第一部超现实主义作品《磁场》。此后,他陆续发表了《超现主义第一篇宣言》 (1924)《超现实主义与绘画》 (1928)、《超现实主义第二篇宣言》(1929)、《什么是超现实主义》 (1934)、《超现实主义的政治立场》(1935)等一系列有关超现实主义理论的文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出走美国,主编《3K》月刊,继续进行超现实主义活动。1946年回到法国,力图重建超现实主义团体失败后,仍坚持超现实主义活动,直至1966年去世。布列东的政治立场极左,有时对共产党人表现出不信任。他于1927年加入法国共产党,后又与法共决裂脱党。
布列东的著述分有评论、诗歌、散文三部分,重要的作品有诗歌《白发左轮枪》、(1932)、《傅立叶颂诗》 (1948)和小说《娜嘉》 (1928)等。他的艺术理论和主张主要反映在他的一系列有关超现实主义的论文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在一精神病院服役,接触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1922年又在维也纳结识了弗洛伊德本人,故而深受其影响。此外,他还接受了达达主义、象征派强调想象和探索幻觉世界的主张以及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等影响。他宣称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超于现实的“彼岸”世界,即无意识或潜意识世界,后一世界比前一世界更为真实。人在现实世界中受理性、法律、道德、宗教以及习惯势力等的束缚,只有在梦境、幻境所展示的世界面前,人才能摆脱束缚,显露人的真实。
他对超现实主义的定义是“超现实主义是一种纯心理自动现象,人们据此用口头、笔头或其它任何办法来表达思想的真实活动。”他认为,艺术的使命就在于描绘被束缚和压抑的潜意识世界,从而解脱由于梦幻与行动不可弥补的分裂所造成的使人压抑的精神世界。按照这种艺术主张,他在艺术创作中提倡“自动写作法”,听其自然地记录“潜意识”流动。
布列东一生坚持超现实主义主张,超现实主义也曾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三十年代法国文坛盛极一时,以至影响国外,但实际到三十年代后期超现实主义就已名存实亡,唯布列东一人了。不过,他作为诗人还是卓有成绩的,不失为二十世纪一位富有独创性的诗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