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法国)
罗曼·罗兰(1866—1914),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和评论家。罗兰出生于克拉梅西城一个中产者家庭,幼年便喜爱音乐。188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先后学习了文学与历史,并于1895年获得博士头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兰发表文章抨击战争,成为世界著名的反战主义者,受到政府的迫害,不得不侨居瑞士达十三年之久。后来,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挣扎,终于从一名人道主义者转变成一位社会主义者。代表作有剧本《群狼》、《丹东》、《七月十四日》、《欣悦的灵魂》,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甘地传》,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兰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德国血统的天才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奋斗成名的一生。他一半像贝多芬,一半像作者自己,一生追求真善美,不断反抗腐朽没落的艺术和庸俗的社会环境。小说表现了一代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彷徨、追求、苦闷和幻灭,反映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强者意识。这部小说富于诗意,充满激情和音乐性,作者把各种现象都比喻为河流。诸如自然之河、音乐之河、生命之河与心理之河等。它们彼此连结,贯穿小说始终,构成作品大河式的艺术结构,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小说的出版,使罗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被认为是西方世界的重要作家之一。
约翰·克利斯朵夫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一座小城,他们家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世家,爷爷曾做过王府乐队的指挥,可是由于父亲的酗酒,家境逐渐衰败。
爷爷很喜爱孩童时的克利斯朵夫,常带他到郊外散步,还给他讲古代英雄的故事。做厨娘的母亲生性懦弱,他经常遭到母亲主人家的少爷和小姐的欺侮。孩童时的克利斯朵夫深深体会到了人世间的险恶与不公。
爷爷送给他一架旧钢琴,还带他到剧场欣赏歌剧,这使得克利斯朵夫渐渐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父亲见此,便强制他练琴以便将来跻身上流社会。克利斯朵夫经常一边流泪一边弹着琴,在对父亲憎恨的同时,又不由自主地被音乐的魅力所折服。
爷爷对小克利斯朵夫随口哼唱的曲谱进行了加工整理,编成了乐曲,呈报宫廷开了一场音乐会。他的表演受到全场尤其是公爵的赞扬,六岁的克利斯朵夫被誉为“莫扎特再世”。克利斯朵夫深受鼓舞,更加勤奋地弹琴作曲,祖父喜极而泣。
克利斯朵夫十一岁时被任命为宫廷音乐联合会的第二小提琴手。此时爷爷已经逝世,父亲天天喝得烂醉如泥。为了挣钱补贴家用,克利斯朵夫不断做着多份兼职,他既感到疲惫又感到压抑和屈辱。在这样的生活煎熬中,克利斯朵夫升任了乐队中的第一小提琴手。
克利斯朵夫在一次乡间野餐上认识了博学多闻的奥多,和他成为好朋友。参议官的遗孀克里赫太太带着女儿弥娜从柏林搬到这里,请克利斯朵夫做她女儿的家庭教师,教她弹琴。克利斯朵夫爱上了弥娜,可她的母亲坚决反对,两人被迫分手。克利斯朵夫认识到自己和她们之间的等级差距,悲愤地离开了这里。
不好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在他身上,父亲喝醉酒摔死在了沟里,两个弟弟外出谋生,只剩克利斯朵夫与母亲相依为命。他拒绝了房东外孙女的示爱,爱上了年轻的小寡妇萨皮纳,不幸的是她突然患病去世。克利斯朵夫在失望之余又和帽店女职员阿达厮混,可不久就被她给甩了。爱情的受挫使他意志消沉,整天结交无赖,喝得烂醉如泥。后来,在舅舅的帮助下,他终于重新振奋精神,把精力放到了音乐创作上。
东山再起的克利斯朵夫发现那些所谓大师的作品中充满着虚假和做作,便勇敢地对几乎所有的德国古典音乐大师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使他遭到了守旧乐坛的斥责,被指斥为“异类”、“哗众取宠”,自己的音乐会也受到了观众的冷落,而他也成为“人民公敌”。孤独而愤怒的克利斯朵夫决意远走他乡。在一次农庄节日舞会上,他因替一个姑娘抱打不平,失手打死了殴打她的军官,不得不逃走。他匆匆给母亲留了一张便条,然后便溜出边境,来到法兰西。
他在法国过着艰苦的生活,为了坚持艺术苦苦地挣扎着。后来,他找到为肉店老板的女儿葛拉赛、汽车制造商的女儿史丹芬以及她的表妹葛拉齐亚教授钢琴的工作,生活这才渐渐安定下来。葛拉齐亚非常钦佩克利斯朵夫的才华,对他暗生情愫。
克利斯朵夫参加了巴黎文艺界的活动,想把一部话剧拿到剧院去演出。一个社会党议员想帮他促成此事,只是他要求要让自己的情妇在剧中担任主角。克利斯朵夫为此与议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演出最终告吹。因受此事的牵连,克利斯朵夫几乎丢掉了所有的教课差事,生活再次陷入困境之中。
克利斯朵夫结识了一个新朋友奥里维,两人合租一套房子。经过了几年时间的艰苦创作,克利斯朵夫的《大卫》终于在法德两国获得巨大成功和轰动。屡屡被人喝倒彩的《伊芙琴尼亚》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大家公认克利斯朵夫是天才,他的生活也因此出现了转机。
后来,克利斯朵夫发现自己和奥里维都爱上了工程师的女儿雅葛丽纳,便大度退出,成全了他们的婚事。
克利斯朵夫的名气越来越大,可就在这时,他却再一次受到别人的陷害,陷入困境之中。可是随后就出现了转机,他被邀请到奥地利大使馆去演奏。他这才发现,原来葛拉齐亚在奥地利当上了伯爵夫人,这一次是她暗中保护了克利斯朵夫。
劳动节到了,克利斯朵夫和奥里维参加游行运动,奥里维为了抢救一个孩子被人群踏在脚下,克利斯朵夫则在混战中刺死了一名施暴的警察,随后逃往瑞士,隐遁在一个小村里。
一次,他邂逅了葛拉齐亚,两人都非常高兴。虽然在葛拉齐亚儿子的阻挠下,俩人并没有结合,但却成为知己。
十年后,克利斯朵夫开始重新思索人生,他对通过艺术提升道德的信念彻底失去了信心,皈依了上帝。这时的克利斯朵夫声名显赫,他的作品在欧洲各地演奏并极受欢迎。他在德国杀死军官的旧案已经撤销,在法国打死警察的事也被人遗忘。可他却怕触及往日伤心之事,仍旧留在了瑞士,只是偶尔去巴黎转转。
克利斯朵夫晚年的作品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雷激荡,变得异常和谐恬静。在弥留之际,他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