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审美分类创造·功夫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文艺审美分类创造·功夫片

具有故事情节、并在情节进展过程中追求武功效果的影片。高超的技艺、精彩的表演、痛快淋漓的武打,使这种影片成为影坛里一枝奇艳的花朵,吸引着众多观众。

中国是武术的故乡,中华武术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不仅是我们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而且具有审美价值。港台电影工作者在发展功夫片上有很大贡献,他们创造性地把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美学因素融入功夫片,从而形成了具有浓烈东方风格和东方气派的武打片。被列入世界明星的香港的李小龙和成龙,以各具特色的拳术,创造了现代中国功夫片这一片种,打进国际电影市场,轰动了世界。大陆的电影工作者吸收了港台功夫片的英华,扬弃了其商业电影的庸俗性,拍摄了《少林寺》、《武林志》等武打片,把功夫片上升为一种严肃现实主义电影艺术,成为社会主义电影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中国武功片以再现中华武术的气概为主要特征。中华武术讲究“意”、“形”和“气”的运用,崇尚武德,功夫片折映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性格锻造,一种民族的气质凝聚。功夫片中定型化的正面人物往往是身怀绝技、人民崇敬的武林义士或方外僧道,他们见义勇为,扶弱凌强,坚韧不拔,捍卫自己民族的尊严,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东方气质与性格。如被誉为“银幕上的龙的传人”的李小龙,在其自导自演的《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功夫片里,身着中国式对襟布衫,横扫欺侮中国人的洋人,塑造了富于民族自尊心、敢于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打抱不平的英雄形象,打出了中国气派,在国际影坛上掀起一股中国功夫片热。功夫片必须打出民族气魄,让观众得到美的享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功夫片的美学底蕴。功夫片以祖国大好河山和数千年古老文化来展开影片背景的视角广度和民族个性,从而使其内容更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历史精魂。功夫片一旦离开了民族精神的再现,势必落入平庸的打斗窠臼。

功夫片以追求武功效果为主要目的,但武术功夫的展示要符合揭示主题思想的需要,服从人物性格刻画的需要,使武打成为艺术整体的有机部分,防止为打而打,流于单纯的武术技巧的卖弄;或者喧宾夺主,动辄便打,以打代戏,成为“乱打”。打斗是手段,反映生活是目的,这是功夫片创作的基本宗旨,不能颠倒了艺术的表现对象与表现手段的位置。成功的功夫片善于把武打与塑造人物结合起来。武打闪烁出人物性格的光华,展示人物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感情表现,让每一次打都呈现出人物个性特征。武打描写中,须重视心理表现,把外在形体表演和内在心理情绪流露结合起来。缺乏心理描写的武打片只能是一种没有艺术个性的电影。

在武打的表现方面,功夫片首先要求让观众欣赏到真功夫。尽管是假打,但必须给人以真实感。钢丝、弹板、杂技动作、替身和特技摄影这些东西少用为宜,搞花里胡哨的东西易于导致魔幻化、 虚假化,降低武打的真实感,使本来严肃的武功庸俗化。 “武戏文唱”是中国戏曲的传统,不论如何剧烈的武打,终归是“戏”, 武打是为“戏”服务的,武打最好能传出令人解颐的韵味意趣,例如时或用出人意外的诙谐动作引人发笑,力避呆板、模式化。设计武打场面不能只注意武艺的显示而忽略人的生理功能,以至玄妙到把人表现为非血肉之躯的刀枪不入的“超人”。至于抹脖子,扎眼睛,穿胸破肚, 口喷鲜血等血腥气只能破坏正常的审美心理,乃功夫片之大忌。

功夫片的弱点是缺乏文学性,功夫片欲谋求发展,非在文学性上下功夫不可。文学性的标志是写出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个性,并构成由特殊个性成长的轨迹所萌生出来的特殊情节。电影工作者努力的目标,是把功夫片提高为一种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并且获得广阔发展前途的严肃艺术。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