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别集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五代别集

1.《王子安集》

王勃(647—675),字子安,终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是隋朝着名诗人王通的孙子、王绩的侄孙。因才华早露,被人誉为“神童”。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后被沛王李贤召为卫府修撰。因《檄英王鸡》,触怒高宗,被逐出王府。后任虢州参军,又因擅杀官奴被判死罪,遇赦后渡海省亲,溺水而亡。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他是“四杰”之首。王勃对诗歌题材的开拓及五律的形成都有贡献。他不满当时上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和“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诗风,决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的诗风格清新明朗,突破了当时盛行的宫体诗的束缚。

《王子安集》系明人张燮所辑,共16卷。收录了王勃的诗、文、赋。今存诗80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大多写离别怀乡。《杜少府之任蜀川》为唐人送别诗名作,《山中》、《羁春》、《春游》等抒发了思乡之情。王勃的古诗仅有十多首,有的反映繁华生活,讽刺贵族豪门,如《临高台》,有的描写妇女对征夫的思念,如《采莲曲》。

王勃亦擅长骈文,代表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家喻户晓,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2.《骆临海集》

骆宾王(约640—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7岁能诗,早年生活贫困落拓,曾在西域从军,后来做过长安县主簿、临海县丞等小官,也曾遭事下狱。因参加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写了着名的《讨武曌檄》,事败后不知所终。

骆宾王的生活经历非常丰富,“四杰”中他的诗也最多。最擅长七言歌行,戍守边城期间,他还写了不少边塞诗,杜甫评价说:“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是比较客观的评价。

骆宾王的骈文,说理、叙事、抒情皆运笔自如。《讨武曌檄》是千古名篇,文章采用了抑彼扬己的手法,笔端饱含激情,文笔犀利有力,结尾一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气势充沛,具有强烈的号召力。据载,武则天初读时只是嘻笑,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书》本传》)

3.《陈子昂集》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自幼抱负远大,豪侠浪漫。历任官麟台正字、右拾遗,世称“陈拾遗”。为人直言敢谏,所陈多切时弊。曾两次从军戍边,后因与主将武攸宜产生分歧,被迫辞官还乡。权臣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对其诬陷,冤死狱中。

陈子昂工诗擅文。在诗歌创作上,他继“四杰”之后,坚决反对沿袭六朝诗歌内容空虚、偏重形式的柔风,标举汉魏风骨。他的诗兼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双重特色,有的慷慨沉痛,有的寄兴幽婉,有的又激情奔放。

4.《孟浩然集》(又名《孟襄阳集》)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终生未仕,世称孟襄阳或孟山人。早年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第,求仕失意,其后漫游吴越。张九龄任荆州长史时,曾为其幕府,但不久归里,后病逝于襄阳。孟浩然洁身自好,不事逢迎,性格耿介,情操高尚,为时人和后人所倾慕。

孟浩然擅长五言,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孟浩然集》四卷,收诗260余首。一类是抒写隐居的闲适和羁旅愁思,另一类描绘山水景物、田园风光。他的田园诗清淡简朴,意境悠远,自然浑成,开山水田园诗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的诗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5.《王右丞集》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人。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沉湎于佛教,住在终南山下的蓝田辋川别墅,亦官亦隐。

王维多才多艺,工诗善画,精通音乐,擅长书法。其诗幽静、闲淡,其有“诗佛”之称。擅长五绝、七绝、五律。所写的山水田园诗,恬淡高雅,风韵独具,被苏东坡誉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王维在陶谢之后使山水田园诗达到了新的高峰,在盛唐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对当时及后世都有重大影响。

王维诗的内容丰富多彩,大体可分为四类:一类是表现诗人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慷慨激昂的游侠诗和边塞诗;第二类是山水田园诗,描写诗人的隐居生活和自然风光,这类诗数量较多,艺术成就也高;三是抨击权贵,暴露黑暗的政治诗;四是倾诉相思、闺怨和离愁别绪的抒情诗。

受佛教的影响,王维的生活态度、精神状态,也接近于佛禅。他寄情于山水田园,喜好闲静萧散,远离尘嚣,生活态度近似于佛门,精神状态甚至显示出禅学寂灭的倾向,反映到诗中则是部分诗直接宣扬佛理。

6.《高常侍集》

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虽早年落拓不得志,但性情豪侠浪漫。在梁、宋间“混迹渔樵”十几年,50岁开始做官,曾任淮南、西川节度使、散骑常侍等,世称高常侍。

高适诗歌内容丰富,长于七言歌行体,最着名的是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豪情的诗,如《燕歌行》、《塞下曲》等;也有部分指斥时弊、反映农民疾苦的忧时之作,如《行路难》、《封丘县》等;还有慨叹身世、抒发朋友情感以及咏史、风景诗歌,如《别韦参军》、《宋中十首》等。

高适的诗歌悲壮雄浑、感情真挚、语言质朴。七言律亦佳,七绝以《赠董大》一首最为着名。

7.《岑嘉州集》

岑参(715—770),盛唐诗人。祖籍河南南阳(今河南南阳),生于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江陵)。出身官宦,但父亲早死,家道中落。他少年发愤,遍读经史,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曾两度从军出塞。经杜甫等人推荐,任右补阙,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罢官后,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诗歌题材广泛,早期主要是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出塞后则以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为主,雄奇瑰丽的边塞诗描绘了边地壮阔、奇丽的自然风光,反映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歌颂了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也有部分诗反映了边塞少数民族的风习,以及戍边人的怀乡思亲,如《逢入京使》。晚期诗篇反映了安史之乱后诗人壮志未酬的消沉及归隐思想。

岑参擅长七言歌行,作品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浪漫主义精神为特征,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气势磅礴。

8.《李太白集》

李白(701—762),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生于四川彰明青莲乡,号青莲居士。他是继屈原之后中国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活情趣和才能自幼便多姿多彩:既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诗人,同时还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侠客。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游历,曾登蛾眉青城等名山。为实现政治理想,自二十六岁,李白开始漫游兼求仕,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四十二岁经吴筠推荐,被唐玄宗诏赴长安,任翰林供奉。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使李白的政治理想几近破灭,三年后,他上书请还,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直至病亡。

《李太白集》共30卷,共收诗歌1000余首,文、赋、碑、铭约60余篇。李白诗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有的倾泻怀才不遇的愤懑,有的揭露和鞭挞社会的丑恶,有些诗篇还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关心与同情;此外,还有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体现了千姿百态的自然美。体裁方面,李白各体皆宜,尤其擅长乐府,五、七言歌行及绝句,古风和排律的创作更是达到了诗歌的巅峰。此外,李白的词作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文也自然流畅。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这主要在于其诗歌创造出的神奇莫测的艺术境界,以及他独特狂放的精神气质。李白的诗境新语奇、奔放跌宕,既雄放豪迈,又清新俊逸,以才情取胜,充满浪漫色彩,达到了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高峰。杜甫称赞其“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诗歌的想象丰富而奇特,这与他善于利用幻想的方式、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和神话传说题材有关,如“狂风吹我心,两挂咸阳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等。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是以其独特的个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基础的。李白性情豪宕、言行不羁,去就随心所欲,出处傲视群伦,其气质和行为超越常人,既有儒家“济苍生”、“安社稷”的追求,又有道家遗世独立的超然思想,同时还具备游侠的行为方式,这三者在李白的身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但功成身退始终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这种既复杂又统一的思想反映在作品中,就造成了一种摇曳多姿、扑朔迷离的艺术之美,也成就了一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9.《杜工部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祖籍湖北襄阳,曾祖迁居河南巩(今河南巩县),是着名诗人杜审言之孙。杜甫自幼聪慧,7岁学诗,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山东等地。

《杜工部集》又名《杜少陵集》,共20卷,其中的18卷收录杜诗1400余首,另外2卷别录赋、笔记、杂着29篇。杜甫把写诗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认为“诗是吾家事”,尤其是以时事入诗,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的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体现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高远政治理想。三十五到四十四岁,杜甫困守长安十年,随着阅历的渐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成为他的诗歌主题,《兵车行》、《丽人行》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不朽名篇。从四十五至四十八岁,正逢安史之乱,也是杜甫陷贼与为官时期,一大批反映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的诗歌产生,如《三吏》、《三别》、《春望》、《哀江南》等。这些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艺术上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最后是杜甫“漂泊西南”的生活时期。这一时期,杜甫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他仍然关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在这漂泊的11年间,他竟写了1000多首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都是这时期的最优秀作品。这一时期,杜甫还作了一些吟赏自然的闲适诗,如《春夜喜雨》、《徒涉》等。和前期相比,这一时期的作品形式更加多样,也带有更多的抒情性。此外,杜甫还有不少诗表现了对家人的思念,与朋友的友情,如怀念妻子的《月夜》,怀念弟弟的《月夜忆舍弟》等,怀念朋友的诗以忆李白的最多。

杜甫总结和发扬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并把它推向了最高峰。杜甫集古典诗歌的大成,众体皆备,五言、七言、律诗、古诗、绝句,无不擅长。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为“诗圣”。杜甫诗歌蕴含着深沉的感情力量,大多又含有沉重的忧思,语言高度凝练,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尤其是律诗,不仅数量多、表现范围广,而且艺术上极尽变化,成就斐然。杜甫五言古体诗的成就也十分突出,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羌村》、《赠卫八处士》等名篇。杜甫的绝句吸取民歌精华,大多即景抒情,论诗怀友,但成就为古体诗和律诗所掩。

杜甫伤时悯乱,关心民生疾苦,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主导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

10.《韦苏州集》

韦应物(约737—790),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青少年时期放浪不羁,悔悟后,发奋苦读,历任洛阳丞,转京兆功曹,后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曾以三卫郎的身份侍卫唐玄宗。

《韦苏州集》共10卷,分为古赋、杂拟、燕集、寄赠等14类,主要是山水田园诗歌,也有一些感慨时事、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的影响较大,诗风精工细腻,语言凝练,风韵天成。善于描写田园山水,七言不如五言,近体不如古体。五言古体诗渊源于陶渊明和“三谢”,具有真而不朴、华而不绮的特点。后人有“陶韦”、“王孟韦柳”的并称。

11.《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着名诗人,也是继杜甫之后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唯歌生民病”(《寄唐生》)。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创作都是基于拯世救民。

《白氏长庆集》系诗人自己3次编订的诗文集,《白氏集后记》自述:“白氏前着《长庆集》50卷,元微之为之序;后集20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5卷,自为记。居易自前后75卷,诗笔大小凡3840首。”现仅存71卷。白居易的诗现存3800余首,数量居唐诗之冠。

白居易的全部作品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志在兼济”,这一时期是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早期仕途上的一帆风顺以及最高统治者的信任,使他觉得有“为民请命”的必要和可能,于是“兼济天下”的思想便占了主导地位:“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新制布裘》)。《秦中吟》和《新乐府》等讽谕诗,便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作。后期从贬江州到死亡,这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江州之贬是对诗人的一个沉重打击。在日益险恶的政治环境下,诗人只能明哲保身,他糅合儒家的“乐天安命”、道家的“知足不辱”、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制胜的法宝。这种思想支配下的诗歌也丧失了“为民请命”的激情,所以,这一时期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前期的“讽谕诗”。

白居易的独特贡献还在于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这体现在他的《与元九书》中。他认为诗歌首先必须负起“补察时政”、“疏导人情”的政治使命。其次文学必须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第三,系统提出了诗歌的四要素:“情、义、言、声”,前二者是内容,后二者是形式。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

12.《昌黎先生集》

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幼年丧父,由长兄培养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后因谏迎佛骨,贬官外任。回朝后历任国子祭酒、部侍郎及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昌黎先生集》共50卷,包括《外集》10卷,大体分为四大类:一、论说文,代表作《原道》、《论佛骨表》、《师说》、《送孟东野序》等;二、叙事文,代表作有《平淮西碑》、《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等;三、抒情散文,代表作《祭十二郎文》、《与孟东野书》;四、虚构性散文,这类文章具有小说意味,但又与一般传奇小说不同,代表作有《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

韩愈是唐古文运动的主要人物,主张文以载道,反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骈文,提倡以气势为主的古文。韩愈文学成就斐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柳宗元称赞他与司马迁“相上下势”,“过扬雄远甚”。

韩文变化无端,精练有力,气势雄伟,条理通畅。

韩愈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风汪洋恣肆、纵横捭阖、气势充沛、雄奇奔放,一扫六朝柔靡骈俪之风,“如长江大河,深浩流转”(苏洵)。韩愈善于吸收提炼当代口语,并且创造性地运用古代词语,扩大了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但也有一些佶屈聱牙的文句,虽属“自嬉”,但还是对后人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3.《河东先生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世人并称为“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河东先生集》共45卷,外集2卷,收录作品600余篇,以散文为主。由刘禹锡编定。柳宗元散文大体包括五类:一、论说文。代表作《封建论》、《天说》等。二、寓言。代表作主要有《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合称《三戒》)及《蝜蝂传》。这些寓言大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柳宗元用造意奇特的各种动物进行拟人化的艺术夸张,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三、传记文。代表作有《种数郭橐驼传》、《段太尉逸事状》、《捕蛇者说》等。通过对下层人物的描写,进行寓意的阐发。四、山水游记。这类散文是柳宗元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代表作主要是“永州八记”中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等。五、骚赋。代表作有《吊屈原文》、《梦归赋》、《赠王孙文》等。借用屈原骚体的形式,或直接抒情,或寓言寄讽,或借古自伤。

柳宗元以儒家的民本思想为主导,关心社会现实,同情民生疾苦,因遭贬谪,身居蛮瘴,忧心之情郁结为文。柳宗元长于政论、寓言、山水游记。政论笔锋犀利,立意清新,章法严谨,论证精确;寓言寓意委婉深刻;山水游记意境高远,惟妙惟肖。

14.《孟东野集》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贫困坎坷,一生无所遇合,屡试不第,46岁考中进士后曾任地方小官,但他以作诗为乐,不胜职任,被罚为半俸。后又数任微职,转徙途中,贫病身亡。

《东野诗集》共10卷,收录诗作500余篇,大多为短篇五古。因诗人一生贫困坎坷,所以作品多感伤自己不平的遭遇,倾诉个人孤苦的生活。不少作品描写了社会矛盾,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表示愤慨。艺术上,孟郊是以苦吟着名的诗人,他不愿蹈袭他人,刻意苦吟,苦心经营,风格古朴而险僻,《苦寒吟》、《老恨》等可为代表,时人称为“清奇僻苦主”。但有些诗也写得平易近人,如《游子吟》。

15.《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年得志,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后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关心民生,颇有政绩,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刘宾客集》30卷,外集10卷。收录诗、赋、文800余首,可分为三类:一、政治讽谕诗。这些作品往往是通过咏物来揭露官府对人民的残酷剥削,抨击官商勾结、巧取豪夺的罪恶,如《飞鸢操》、《贾客词》、《聚蚊谣》、《调瑟词》等。二、咏史诗。借咏怀古迹抒发内心的感怀,如《乌衣巷》、《西塞山怀古》、《再游玄都观》、《戏赠看花诸君子》、《咏史二首》等。第三类是他流放巴楚时,学习当地民歌俚调所写的作品,主要表现风土人情,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代表作如《竹枝词》、《踏歌词》、《浪淘沙词》、《堤上行》等。

刘禹锡还积极地参加了唐代古文运动,创作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散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论说文,涉及政治、哲学、医学、书法等领域,如《天论》三篇;另一类是杂文,因感情而发,如《华佗论》、《明贽论》等。这些作品推理缜密,题旨隐微,言之有据,辞藻美丽。

刘禹锡的作品凝练含蓄,意境优美,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刘禹锡的诗歌在当时就流传很广,民间传唱不绝,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16.《樊川集》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秉性刚直,数次被人排挤。

《樊川集》收录诗文450首,由其外甥裴延翰编次,共20卷。杜牧的诗题材广阔:有的表达济世的抱负,如《郡斋独酌》;有的讽喻时政,如《赤壁》、《过华清宫》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杜牧的一些抒情写景的小诗,如《泊秦淮》、《江南春》、《清明》、《山行》等,都极为出色。杜牧笔力雄健,开阖自如,语言晓畅。杜牧的散文语言犀利,明白晓畅,在晚唐自成一家,正如《四库提要》所评:“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罪言》、《燕将录》、《送薛处士序》等。

另外,杜牧还将散文的笔法、句式融入赋的创作,写出了《阿房宫赋》等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的“散赋”,对日后“散赋”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杜牧目睹了晚唐帝国的内忧外患,很想有所作为,所以,很多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思想。文学上,杜牧诗、文、赋俱佳,尤以诗的成就最高。

17.《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812—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少有文名,史称“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25岁进士及第,曾三入幕府。因卷入“牛李党争”而时有起伏。李商隐工诗善文,诗歌成就尤高。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因其华艳的诗风与温庭筠接近,被后世并称为“温李”。

《李义山诗集》3卷,收录诗600余首。李商隐关心现实政治,他的政治诗揭露了统治者的骄奢昏庸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记录了唐朝的由盛转衰过程。咏史诗则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政,曲折地对政治问题发表意见。无题诗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和诗人的内心痛苦,这类爱情诗,对后世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李商隐善于用委婉曲折的手法表达层次复沓的思想内容,还创造性地引骈文入诗,通过对偶、声律、象征、含蓄、用典来曲折细微地表达深厚真挚的感情,形成了“深情绵邈”、构思缜密、精工绚丽的独特风格。李商隐的近体诗的成就最高。

18.《温飞卿集》

温庭筠(812—约870),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宰相温彦博的后裔,才思敏捷,精通音律,生活放荡不羁,出入歌楼妓馆。因讥讽权贵,多触忌讳,屡试不第,一生困顿。晚年才被授为县尉,国子监助教。

温庭筠开始有词集《握兰集》3卷、《金奁集》10卷,已散佚。传世词作《花间集》收录66首,《唐五代词》收录70首,《全唐诗附词》收59首。《温飞卿诗集笺校》由清顾益注,由顾予咸补注,由顾嗣立重校。

温庭筠能诗善词,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也是词的成就最高的一个。内容多写青楼歌妓、闺阁思妇之情。温庭筠往往寓景于情,多用比兴,善于通过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完美的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词风红香翠软,华艳婉约,秾丽绵密。上承宫体诗风,下启花间词派,被称为“花间鼻祖”。与韦庄并称“温韦”。其词极受五代后蜀人推崇,被列为《花间集》之首。宋代词人周邦彦、吴文英等深受其影响。

温庭筠诗与李商隐齐名,多为应酬写景之作,人称“温李”,今存300余首。

温庭筠文是晚唐唯美文学的代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