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英国的培根、霍布士、洛克、休谟.博克等人的美学思想理论的统称。他们主要侧重从生理学和心理学方面来研究审美活动及艺术创作等问题。

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是西欧哲学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围绕哲学的认识论形成了以法国的笛卡尔、荷兰的斯宾诺莎、德国的莱布尼茨等为代表的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两种倾向的斗争。当时由于英国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经济迅速发展,自然科学也有长足的进步。自然科学注重实验和经验,将此视为获得真知的唯一途径,从而影响和促进了英国经验主义、感觉主义哲学和美学的形成。

在经验主义哲学基础上形成的英国经验派美学,并非一个统一的学派。该集合体中的美学家们,理论上互有交叉和矛盾,情况很复杂。他们的共同点在于能从现实社会和人生出发,抵制教会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肯定感性认识的真实性,否定和贬低理性认识的作用;在方法结论上提倡观察、分析、实验的归纳法。在美学理论上,他们都重视审美活动的生理、心理基础,重视审美的感性特征以及情欲和本能的作用,忽视理性在审美活动中的地位。他们的分歧之处主要在于: 有的主张外部世界是审美经验的基础,具有机械唯物主义美学倾向,如培根、霍布士、洛克和博克等;有的则否定审美经验来源于外在世界,只注重挖掘人的主观世界与经验的联系,甚至认为整个外部世界都是感觉和表象的总和,从而显出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倾向。如休谟等人。这正象列宁指出的:从感觉和经验出发既“可以遵循着主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我论(‘物体是感觉的复合或组合’),也可以遵循着客观主义路线走向唯物主义(‘感觉是物体、外部世界的映象’)。”

在美学理论上,培根是英国经验派的先驱者。他主张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认为人的精神有三种活动能力:记忆、想象和理智;人类学术因此也分为与之相适应的三种:历史、和哲学。他把艺术与主观想象力联系在一起来考察,主张前者是后者的产物。在其所著《论美》一文中,集中表现了他对美和艺术的观点,虽不系统,但却为重视审美心理分析的经验主义美学开辟了道路。

霍布士是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正式奠基人。他从唯物主义出发,把培根的理论系统化了,但也将之片面化、机械化了。他在《论人性》、 《巨鲸》等著作中,系统地探讨了人类心理活动。首先,他把人类一切知识的思想之源皆归于感觉,认为外界作用于人的感官会产生两种反应:一是认识性的反应——感觉;二是实践性反应——情感。由此又对想象与联想、虚构作了较深入的分析 初步建立了“观念联想律”,用来解释一般的审美活动。在美的本质方面,霍布士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善,认为“凡是由某种明显的符号使人可指望到善的东西”就是美的。他还从心理的“突然荣耀感”来界定喜剧性和可笑性等一些重要的美学范畴。

休谟则是从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出发,把经验主义美学推向了极端。他虽也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与经验,但感觉的来源却不可知。他主张美的本质是“心灵的情感效果”,主观的把美与美感混为一谈,都归于主观了。休谟还着重论述了美与效用和同情的关系,即美与美感来源主要在于能唤起“便利和效用的观念”,反之则是丑的。他从人的心理构造上详细探讨了审美趣味的标准和差异性问题,提出了审美的“同情论”,为后来西方美学上的“移情”理论奠定了基础。休谟的美学理论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存在着矛盾,也显露出了主客观统一论的美学倾向。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中的重要人物是博克。他是从洛克哲学出发,走向不彻底唯物主义的一个代表。在美学理论上,他从生理、心理角度作了探讨。如他认为美感起源于能满足人的“基本情欲”,并且第一个明确区分了崇高与美这两个不同范畴的界限以及崇高与美的客观品质,即崇高的对象的客观性质在于可恐可怖性,而美的对象的客观性质在于能引起人爱的感情(如:小、光滑、娇柔纤细、色彩鲜艳等)。博克理论的缺陷主要是混同了美感与生理快感的区别,过分强调了审美趣味的生理属性,忽视了社会历史实践对审美活动的制约作用。

总之,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学派把对想象、情感、联想等审美心理机制的研究,提高到首位;从是否有利于生命发展的生理观点来区别美与丑的特质,从审美感觉经验方面来确定和把握美的规律,从而开辟了不同于传统的美学研究方法的新道路,对后来的康德、维柯、里普斯、谷鲁斯和弗洛伊德等人的美学理论的产生,都有影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