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宗白华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宗白华

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艺术鉴赏家、翻译家。宗白华是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与开拓者之一。他于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佛兰府大学、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和美学。回国后便在大学教授哲学、美学,并致力于美学研究。当时,中国学者从事美学研究的寥寥无几,宗白华的努力具有拓荒意义。他对于美学的研究,以丰富的中国古代文论、中国艺术史、中国艺术和西方哲学、美学、美学史、艺术的知识为基础,在深入研究一般美学理论的同时,特别注重于对中国艺术审美特征的研究,并达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他的美学著作虽不算多,但见解独到深刻。在研究中,他不追求严格的逻辑分析或详尽的系统论证,而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富有哲理情思的把握,形成了他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宗白华有很深的艺术造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一位有过影响的诗人,他的《流云小诗》曾与谢冰心、冯雪峰、沈尹默、许地山、朱自清等人的诗和散文一样,富有时代气息和清新的意境。他又是一位极有眼力的鉴赏家,他对于中国的园林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诗歌艺术等,都进行过深入研究,概括出十分可贵的欣赏经验。直到晚年,他仍然保持着对于艺术的挚着深情,常拄着拐杖挤公共汽车去看艺术展览。美学家李泽厚曾在《美学散步·序》中将宗白华与朱光潜作过比较: “朱先生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先生却是抒情的;朱先生偏于文学,宗先生偏于艺术;朱先生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先生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先生是学者,宗先生是诗人”。这确实抓住了宗白华治学与修养的特点。

宗白华对于中国的文化事业有着多方面的贡献。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加者。1918年他便参加了由李大钊、邓中夏等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在上海负责编辑该组织的刊物《少年中国》月刊。他是一位风格独特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不以字义的准确为满足,而是追求从整体上把握和再现论著的内在精神和逻辑联系,追求“神韵”的传达。由于他美学与文学功底的深厚,虽然译著不多,但他所译作品,对于中国的美学和文学事业却影响很大。宗白华还被人称为“文坛伯乐”。1919年8月至1920年4月他在上海编辑《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时,发现和培植了不少文坛新秀。文化巨人郭沫若是他这期间发现并扶植的,郭沫若的白话诗就是经由宗白华而第一次变为铅字,因此诞生了《女神》。他又介绍郭沫若与田汉通信,三人结为文坛至交。1920年5月三人共同出版了他们间的往来书信汇集《三叶集》,被誉为“‘五四’潮流中继胡适的《尝试集》之后,有文学意义的第二个集子”。后来,徐悲鸿、方绾德、傅抱石、唐君毅、蒋孔阳等中国艺术界或学术界很有影响的一些名人,都是或由他发现或受过他的扶植。

宗白华的美学著作《美学散步》,是他写于1920年至1964年的美学与艺术、文学论文选集。1981年5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至1983年再版三次。 《美学散步》共选入他论文22篇,分为美学和文艺的一般原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论、西方美学史和西方艺术论、论诗四个部分。这些论文多有创见。如其中《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所谈的中国人的“错采镂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这为前人所末及;在该文中他所进行的《考工记》和《易经》的美学研究,是开了中国美学史专题研究的先河;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等文中提出的虚实结合,化景物为情思的一些独到见解,为中国艺术境界的研究添了新彩;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及《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等文中,他则精辟独到地概括出中国书画艺术的空间意识,不是一种抽象的笔墨表现,不是移写雕像立体及建筑的几何透视,而是显示一种类似音乐和舞蹈所引起的空间感受,书法的形式美范畴主要是从空间形象概括的,音乐美的范畴主要是从时间形象概括的。

《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是宗白华的译著,1982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温克尔曼美学论文选译、《拉奥孔》、席勒和歌德三封通信、席勒与民族、歌德论、黑格尔的美学和普遍人性、海涅的生活和创作、罗丹在谈话和信札中、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等九篇译文。其中《席勒和歌德三封通信》、 《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等重要论著,都是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