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古代的车马》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代的车马

【概说】

根据史料证明,商代前就有车马了。最早的车马非常简陋,只有一个轮子,靠人力推拉。慢慢地,车子发展到使用牲畜代替人力。

古代文献中,车、马经常放在一起。一般而言,有马必有车,有车也就有马。例如《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除用马驾车外,也用牛、羊、鹿等牲畜驾车,用马最多。马的数量可有一匹、两匹、四匹,甚至八匹,从文献上看,以驾四马最为常见,所以古代常以“驷”为单位计数车马。《论语·季氏》说“齐景公有马千驷”,不仅说他有四千匹马,也指他有一千辆车,是地位的象征。马车上有一根辕,如果是两匹马驾车,辕的两边各为一匹,统称服马,如果是两匹以上的马驾车,服马两旁再安排马,这些马就叫做骖马。

车马是古代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凡有地位的人外出都要乘车,可以说,车马成了等级和身份的标志。每个朝代都要对车马等级进行规定。例如,只有天子才能乘坐八匹马拉的车,其他人不得僭越,否则会被安上罪名。

为了显示身份,车马都加了一些装饰。比如“盖”就是安在车上的伞形物,用来遮阳避雨。车厢里可以铺上车席,车席叫做“茵”,可躺下来休息。后来又加上了帷帐,把车厢四周裹起来,据说上古时专门为妇人之车用的。除了车子外,也在马的身上装饰金属或玉石之类的饰物,以示尊贵。

古代无论驾车还是乘车,要讲究一定的礼制。古代一般一个车上乘坐三人,位次依次是:尊者在左,御者在中,车右在右。如果车里坐的人是国君或主帅,那么他们坐在中间,御者和车右各在一旁。车辆行驰过程中,经过主人或地位高的人的地方,车上站在左右两侧的人要先跳下来,再跳上去,以示尊敬;如果进入了别人管辖的都城,车上的士兵要把武器收起来,表示无意构成威胁。

【故事锦囊】

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北伐,但运输条件落后,粮食补给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一方面采取分兵屯田的办法,另一方面制造“木牛流马”,以解决军粮运输问题。

根据现在专家考证,木牛流马可能是一种人力车。这种车有四个轮子,车上设置了一些机关,控制起来比较灵活,能装载更多的货物,并节省人力,适合在崎岖的山路上长途跋涉。

据传木牛流马制成后,蜀军搬运粮草方便多了,消息传到了魏军:“蜀军用木牛流马运粮草,不费很大力气,牛马也不用吃草。”司马懿大惊,命令夜间伏兵在蜀兵运粮的必经之路,夺下几匹木牛流马,命令巧匠拆开研究,不久就仿造了许多,用起来也挺顺手。蜀兵报告诸葛亮说木牛流马被抢一事,诸葛亮听后微微笑道:“这未必就是坏事,请诸位等着看吧!”部下都大惑不解。

不久,蜀军得到消息,司马懿派人驱驾木牛流马押运了一大批粮草。诸葛亮大喜,对部将王平说:“你带一千军士,星夜赶路,夺取这批粮草,把这些装满粮草的木牛流马赶回来。如有魏军前来追赶,你将木牛流马口内舌头扭转,牛马就不能行动了,你们大可一走了之。到时我再派兵将木牛流马之舌扭转过来,魏兵必定疑神疑鬼了。”

王平领兵走后,诸葛亮又吩咐部将张嶷(nì)道:“你带领五百军士,打扮成鬼头兽身,并带一些烟火,埋伏在山脚。待木牛流马一到,放起烟火,一齐拥出,魏兵见了,必定怀疑你们是鬼神,不敢来追赶了。”

张嶷走后,诸葛亮又布置一些部队去断绝司马懿的归路。按照诸葛亮的计谋,果然蜀军夺来了魏军的大批粮草。

【知识库】

秦始皇实行“车同轨”

在古代,车轮是用木头制成,外面加了一层铁箍箍紧的;古代没有柏油路,而是泥石路。车子在泥石的路上行驶的时间久了,车轮会在路上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辙,后面的车辆都是在这两道车辙中行走。秦始皇统一前,不同地方的车辆大小不一,车道有宽有窄,如果去别的国家,车轮无法套进该国的车辙,无法行走。这种不统一给交通造成了极大不便。秦始皇统一后,下诏要求“天下车同轨”,所有车的轮距被统一为六尺。这样,车辆在各地道路上可以通行无阻了。因此,此举对全国经济、军事以及国计民生意义重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