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着作
【概说】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着作之一,也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具体作者已不可考,应属集体作品,其主要篇章出现在战国时期,个别的篇章则成于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两部分,各为81篇。通过黄帝、岐伯、雷公之间的对话、问答来阐述病理。主张通过调理身心,包括调整气血、经络和脏腑,从而治愈疾病,达到养生、益寿和延年的目的。
本书对中国医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的医学家如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都曾学习和钻研过此书,并从中吸取了不少精华。
【故事锦囊】
相传黄帝时期,有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岐伯之外,名气最大的要数俞跗(fū)了。俞跗医术高明,经验丰富,当时人们称赞他的医术能使“出丧的灵车返回,要埋的死人复活”。
有一次,俞跗外出看病刚回到家,就听见邻居家传来的哭声。打听后才知道是邻居家的孩子突然死了。他急忙来到邻居家里,问明孩子死前的状况后,赶快让人脱去他的衣服。俞跗用刀划开孩子的肚皮,拿出肠子一看,原来孩子吃了太多未熟的肉,肠子被堵住了。俞跗将肠道的肉处理后缝合了伤口,又给孩子鼻子塞进了一些草药。过了一会儿孩子就慢慢复活了。
还有一次,俞跗过河的时候,发现一个刚从河里捞上来的、已气息全无的落水者。俞跗询问落水者掉进水里多长时间了。家人说,刚掉进水里就捞上来了。俞跗让他们把落水者放在地上,摸了摸落水者的脉搏,看了看落水者的眼睛,让人找来一条草绳,把他的双脚绑好倒吊在树上。落水者刚被吊起来,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水一吐完,俞跗就叫人慢慢将他解下来,仰面朝天放在地上。他双手在落水者的胸脯上一压一放。最后,他拔掉几根头发,放在落水者的鼻孔上观察了一阵,发现发丝缓缓地动了动,才放心地对落水者家人说:“他活过来了,抬回家好好调养吧!”
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曾派仓颉、雷公、岐伯把他的医术整理出来并编纂成了卷目,命名为《黄帝外经》。后来,俞跗的儿子俞执把编好的书带回来交给父亲修订,不幸家中起了大火,房屋、医书全都化为灰烬。这可能是《黄帝外经》永久失传,再也找不到的原因吧!
【知识库】
唯一以皇帝命名的药材
有一种叫“刘寄奴”的中药,每到夏日,便会开一种白色的小花。这种花经常一片一片地开放,远远望去好像在绿色的草上铺满一层白雪,故民间又称其为“六月雪”。
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年轻时上山砍柴,遇见一条大蛇,用箭射中了蛇头,大蛇负伤逃走了。第二天,他又上山砍柴,隐约听见远处传来捣药的声音,随声寻去,只见几个童子正在捣药。他上前询问:“你们怎么在深山中捣药呢?”童子们说:“我家大王被刘寄奴射伤了,派我们来采药。此药捣烂后,敷在患处就好了。”刘寄奴一听大吼:“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们吓得弃药而逃,刘寄奴将草药拿回了家。事实证明:此药用来给人治疗伤口颇有奇效。
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将士被枪箭所伤,他就把此草药捣碎敷在他们的伤口上,这样伤口很快就愈合了。士兵们不知道这药叫什么名字,只知是刘寄奴得来的,因此把它叫做“刘寄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