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生卒】:1527—1602

【介绍】:

明代中叶以后杰出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也是泰州学派后期的代表人物。原姓林,名载贽,号卓吾,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泉州是温陵禅师住地,因又号温陵居士。他26岁中举,初任河南辉县教谕,后累官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自54岁时起,即辞官不做,过着独居讲学的生活。先是在湖北黄安讲学,后移居麻城龙潭芝佛院。万历三十年(1602)被劾下狱,被迫在狱中自杀。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温陵集》等。

李赞出生在一个从事航海、经商的家庭。家乡泉州又是个通商大港,所以他从小就受有市民思想的影响,与程朱理学格格不入,形成他“倔强难化”的叛逆性格。壮年以后,他就以王学左派的“心”学为武器,批判了正统的程朱理学,揭露了伪道学的虚伪和丑恶。他否定圣贤权威,认为“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他提倡工商业,认为商人并不“可鄙”。他肯定妇女的才智,认为不能说“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李贽思想中的这些和封建思想对立的叛逆性因素,正是当时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新因素的反映。李贽针对传统的文学思想和拟古文风,提出了“童心说”。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文章只有真假,不能以时势先后论优劣。所以他才针对复古派的“文必秦汉,必盛唐”的主张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童心说”对文学现象的解释虽然是唯心的,但它反旧的传统,反复古、拟古,对明清两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李贽打破了封建士大夫的偏见,肯定了小说、戏曲的价值和地位,极力推崇《西厢记》、《水浒传》等通俗文学。认为这些作品是“古今至文”。同时他以极大的热情评点过《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琵琶记》等。李贽是我国小说评点这种特殊批评方式的开创者之一。李贽是一位思想家,不以文学著名,但是他的散文却有自己的特色:见解大胆、思想深刻、文字泼辣、战斗性强。如不到三百字的短文《题孔子像于芝佛院》就能体现他文章的这种特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