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拉法格
保尔·拉法格(PaulLafargue,1842—1911)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法国社会主义革命活动家,法国工人政党的奠基人,也是列宁所称“最有天才的和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之一。作为马克思的学生和朋友,他曾亲受马克思的教诲,在继承、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方面作出过很大的贡献。著有《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思想起源论》、《财产及其起源》等著作,以及不少有关政治、经济、哲学、思维、语言和文学艺术的专题研究论文。在中国的三十年代,瞿秋白就对其文学论著有过评介。1961年,中国首次出版了拉法格《文学论文集》中文译本。
在文学艺术理论方面,拉法格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同革命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针对当时法国文艺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发表了卓有建树的见解。这在当时的法国堪称是一种创举。这些文论著述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总体上看,拉法格的理论著作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党性,富有强烈的战斗性和现实性。在探讨人类思想、文化及文学艺术的产生、发展等一些基本问题上,他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在《思想起源论》中,他重申“当人们想发现历史运动的基本原因时,就必须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找”,指出是“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剥夺了维柯的‘历史发展同一样式的规律’的宿命性”,主张是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环境和民族的历史生活的事变。这一重申,至今仍然不减其理论价值和生命力。在《抽象思想的起源》中,他强调了实践对于人类思维和创造(包括艺术创造)活动的决定性作用。他通过非洲未开化和半开化的黑人们只经过一个短促的时间,在改变了的环境条件中就学会了文明民族的工作,包括手工艺和艺术这一实例,驳斥了莱布尼兹等人的“天赋观念”理论,阐发了“这些手工艺和这些艺术连同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自然环境和人赖以发展的社会环境或人为环境所提供的材料中制造出来的”等主张。这种实践美学的观点,对于传布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基本原则是极有现实意义的。
拉法格文学评论的党性和战斗性,主要表现在他通过多篇犀利而明快的文章,无情地嘲笑、揭露了法国资产阶级文坛上的种种堕落与丑恶,怒斥了资本主义没落文艺的虚伪和腐朽,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文艺的商品化蜕变。他把这一历史时期法国文艺领域的种种弊端,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紧紧联系起来加以剖析,深刻揭示了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即“私有财产的动产形式和不动产形式, 自出现之时就产生了某些本能、贪欲和思想,并随它的变化过程而发生变化和发展;只要私有财产存在一天,它们也就存在着”。针对阿尔封斯·都德的部分小说那种平庸、虚伪和自私的道德观以及温情主义处世哲学等思想内容,拉法格批判了资产阶级视妇女为商品并以玩弄妇女为乐的卑鄙行径,戳穿了伪善的道德。在《舞台上的达尔文主义》一文中,他批驳了有些作家把当时社会的丑行与残酷,仅归咎于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学说的企图,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弱肉强食、相互吞噬,不是规律或必然,而是现实制度和“社会关系”造成的。在《左拉的〈金钱>》一文中,拉法格指出了左拉与巴尔扎克在创作上的差异,批评了“禁止推理和概括”的自然主义文学那种以冷漠的态度去从病理学和遗传学的角度描写人, 并且过于注重外部表面形态的创作原则。他一方面指出左拉作品中人物单调,缺乏深刻哲理性等思想及艺术上的缺陷,另一方面对《金钱》等小说在显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本质上作了大胆的尝试,具有细节的丰富性和布局的巧妙性等特点,予以了较高的评价。这使他的文学批评与庸俗社会学观点得以区分。
拉法格能够坚持从阶级矛盾的角度剖析文艺思潮,他在《浪漫主义的根源》和《雨果传说》等著述中,挖掘了法国大革命后以夏多布里昂等为代表的消极浪漫主义思潮的阶级根源,揭露和批判了他们在创作上的浮夸、杜撰、虚幻的情感、廉价的热情和无聊可厌的抒怀,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主张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文学,其实仍是“一种阶级文学”,因为它们“从来没有放弃对政治斗争和社会斗争的关注”。他还以辛辣的笔触,嘲笑和揭示了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虚伪、做作、自私的本质,并认为这正是他之所以得到资产阶级赏识的最终原因。
拉法格的一系列文学论文,旗帜鲜明、行文流畅,言辞泼辣、锋利,妙趣横生,有其独特的风格。但也由于作者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使他没能对整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作前后期性质差异的区分,对雨果及其作品也作了过低的评价,有失于主观、武断和偏颇。可这终不妨碍他的文学论著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