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卡西尔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卡西尔

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德国籍犹太人,现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符号论美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1874年生于德国西里西亚布累斯劳。早年受业柏林、莱比锡、海德堡和马堡大学。在赫尔曼·柯亨新康德主义哲学影响下,确定了其哲学与美学研究的方向。1919年至1933年任汉堡大学教授。1933年因抗议纳粹反犹太主义,辞职去英国,任牛津大学教授。1935年至1941年任瑞典哥特堡大学教授。1941年后任美国耶鲁、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1945年去世。其主要著作有: 《近代哲学与科学的认识问题》 (四卷集,1906—1933)、 《实体概念与功能概念》(1910)、《象征形式的哲学》(三卷集,1921—1931)、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921)、 《思想和形象》 (1921)、《自由与形式》 (1922)、《神话的思想》(1925)、 《论人——对人类文化哲学的一个介绍》(1944)、《语言与神话》 (1946)等。卡西尔是德国新康德主义中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哲学研究方面,他将康德的“先验”原则应用于感觉的领域,否认事物的客观实在性。主张不研究客体,不研究世界本体论,只研究认识客体的方式。卡西勒对康德的修正和发展主要有两点:一是把只研究理性认识的传统认识论,扩展为研究包括语言、艺术、神话在内的整个人类文化;二是强调符号是一切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符号形式的哲学就是一种文化形式的哲学,人不过就是进行符号活动的动物。他对符号的解释是“所有在某种形式或其它方面能为知觉所揭示出意义的一切现象都是符号。”符号不仅是意义的载体,而且符号也创造意义。由此出发,卡西尔提出:“美必然地,而且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是艺术符号形式的平衡与秩序所产生的一种特质; “艺术可以定义为一种符号的语言”。 “通过这种符号传达意义的方式,它作为一种感觉经验的知觉,同时也就包含了某种不可能由直觉而得到的意义。”这种意义生成于那种可感知的艺术符号形式的创造中,因此,艺术审美经验比较一种纯粹的感性知觉要显得意义丰富。卡西尔认为,符号形式都包含二个方面:物质的呈现与精神的意义。由两者联系不同而决定了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三大符号体系:表现功能的艺术与宗教;直观功能的日常语言;概念功能的科学。在表现功能的艺术实践中,人们直观地把握了既是自然现实又是人类生活现实的双重现实,可以给予自然和生活以一种其他功能符号所不能做到的新的解释。卡西尔指出:史前时期产生的语言与神话是符号表现形式中最古老的两种,它们孪生并一起发展。由语言而产生了理性,由神话而生成宗教与艺术。因此,两者可以视作人类活动的两个不同的中心。卡西尔肯定了两者同样对于人类生活不可缺的重要意义,但又把艺术的认识作用限定在再现和模仿事物表象的现实性与意义范围之内,从而显示出康德哲学不可知论的色彩。卡西尔的美学观点完全脱离了社会发展与实践,具有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片面性。他的美学思想虽然不够系统全面,但其对符号形式的研究却为以苏珊·朗格为代表后期符号论美学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