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梁宗岱
广东新会县人,著名诗人、教授、翻译家。少年时博览诗书,立志献身于文学。1921年冬,应郑振铎之邀加入文学研究会,十六岁即被传为“南国诗人”。1923年秋天,被保送入岭南大学文科,一年后由香港取水路赴欧留学,先在日内瓦大学学法语,后转赴巴黎大学。在法期间曾写不少法文诗,并法译王维的诗和陶渊明的散文,深得大作家罗曼·罗兰的赞赏。 “九·一八”事变后,应北京大学之请,担任法文系主任兼教授。不久与文学院长胡适意见相左,辞退教职。1934年东渡日本,小住一年。旋即回南开大学任英语教授。1938年任重庆复旦大学外文系主任兼教授,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1944年辞职,返广西百色,隐于商贾。解放后曾一度担任广西省参事,并被选为省政协委员。但很快便遭诬陷,投诸图圄。 “文革”期间更倍受催残,九死一生。1970年起在广州外语学院任教,1983年11月6日逝世,终年八十一岁。梁宗岱一生博学多能, 精通法、英、德、意诸语。他的著作主要有诗集《晚祷》;译著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水仙辞》、《罗丹》;评论有《屈原》、 《论神思》、 《诗与真》、 《诗与真二集》等。代表梁宗岱美学观点的是他在1933年出版的《诗与真》以及1935年出版的《诗与真二集》。贯穿这两本书的基本思想为“真是诗底唯一深固的始基,诗是真底最高与最终的实现。”作家虽然对“真”没有作系统的阐释,但从他给徐志摩和刘海粟的信中却让我们领悟到,这个“真”既来自“外界底压迫或激发”,也来自“内心生活底成熟与充溢”。就是说,诗歌这株“出水芙蓉”,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又经过诗人心灵的过滤和锻铸,不只情感,更是经验,把经验变成自己的血液, “创造了有生命的东西”,并且做到“看不出栽者底心机与手迹”,便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因此他号召诗人“一方面要注重艺术底修养,一方面还要热热烈烈地生活,到民间去,到自然去,到爱人的怀里去,到你自己底灵魂里去,或者,如果你自觉得有三头六臂,七手八脚,那么,就一齐去,随你底便!”梁宗岱一生都在追求艺术真善美相统一的最高境界,真是基础,善是条件,美是情感。这个最高境界的标志,便是天然玉成,不着人为斧凿的痕迹。要想达到这样审美理想的境地,就应该加强一个艺术家应具的全面修养,超越生活,超越自我,创造新的艺术生命。
梁宗岱坎坷平生,对自己的理论没有来得及作全面细致的阐释,然而我们能看到的有限文字,却是对艺术深刻认识后的凝聚。在他的艺术美学著作中,语言是简约的,包蕴的思想是宏大的,哲理是稳固坚实的,也正是这个缘故,我们完全有理由把他奉为我国现代艺术美学的一位先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