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会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列强在巴黎举行和会,签订一系列和约,在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弱小民族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史称凡尔赛体系。1918年9月29日、10月31日、11月3日和11月11日,同盟国集团的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奥匈帝国和德国先后向协约国投降,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结束。为了起草并签订对战败国的和约,1919年1月18日,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举行的“和平会议”,在巴黎法国外交部开场。参加巴黎和会的有二十七国的七十名代表,加上其它工作人员共约千人。苏维埃俄国和战败国没有参加。英、美、法、意、日五大国各出两名主要代表,组成最高委员会(“十人会议”)对和会问题决策。实际上控制会议的是“三巨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这三个帝国主义大国各怀鬼胎,都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分割世界,多捞赃物,削弱对方。法国力图从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彻底摧毁其竞争对手德国,以确立它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则竭力扩大殖民地,保持它的海上霸权,但不愿过分削弱德国,使法国称霸欧洲。美国参战晚,“战功”小,企图凭借其强大经济实力,向全世界扩张。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外交咨文中提出“十四点”原则,要求航海自由、贸易均等、缩减军备等,用虚伪的和平主义词句掩盖其称霸世界的野心。英、法等国曾表示接受“十四点”,但巴黎和会开场后就不再理会它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和会上矛盾重重,经常发生激烈争吵,甚至互以退会相要挟。巴黎和会不仅是列强的分赃会议,也是反苏反革命的大本营,和会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划分各国在俄国的行动范围,制定武装干涉计划,实际成了指挥反苏战争的司令部。

经过五个多月的激烈争吵,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和约共十五部分,四百四十条,其中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26条。和约规定: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交给法国开采十五年,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十五年,期满后经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1935年1月公民投票决定归属德国);菜茵河左岸地区由协约国占领十五年,右岸五十公里以内为不设防区;承认波兰独立,把德国东北部的部分领土划归波兰作为出海口(即“波兰走廊”或“但泽走廊”),但泽作为国际自由市;德国的全部殖民地以“委任统治”形式分别由英、法、日等国加以瓜分;允许德国保留十万陆军,禁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禁止拥有空军、潜水艇,禁止生产军用飞机、坦克、潜艇等武器;先赔偿二百亿金马克,赔款总数务定。和约不顾中国是战胜国,竟决定把德国原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和胶州湾租借地转让给日本,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对德和约签订后,战胜国又同德国的盟国相继签订了一系列和约:1919年9月10日对奥地利的“圣日耳曼和约”,11月27日对保加利亚的“纳依和约”,1920年6月4日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和约”,8月10日对土耳其的“色佛尔和约”(1923年7月24日重订“洛桑和约”)。协约国对德国及其盟国所签订的这一系列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建立起来的新秩序和国际关系体系,史称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加强了英、法、日的地位,美国没有达到予期目的,以后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于1921年8月分别同德、奥单独签订和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