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周广秀

于是尘啸在摇影的松下悄然退去

一掬象征之水,倚着

行吟者的长歌

被无端的归宿所牵制

远去,又回来

静如孤鹭之羽

自阵风下翩然而开

说不出悠闲相叠

拂不去脉印如夏

永远拘守在一个面上

端凝:一千种履历

封锁在唯一的座标点上?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独我清醒:暮想朝思

如飘森之天籁

我的皱折是久已存在的

或欲乘风归去

或欲划地为牢。几点墨

在扇面:浑如相叠的日子

以封存的方式

又被日子潇洒展开

为千古之风流

陈应松

这是一首借扇子进行个人在现代社会要具有主动适应性研究的作品。

第一节写扇子在尘啸退去的松下出现,伴着歌者。这里创造了适于吟咏的环境,出现了被咏的物象,是全诗的引子。第二节先说折扇被“无端的归宿”——时令所限制,曾经远去,今又归来,静美如鹭羽展开,值得吟诵。第三节写折扇本身的一切都被历史地固定下来,这是客观规律的威力,任何一部分都不可能有自己的自由。在第四节里,作者变换了抒写方式,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一人称,写任风云变幻,折扇自有一定之规和清醒的认识。折扇的主见是什么呢?这就是第五节的内容:我的本来就有的皱折,展开来可以使我乘风飞去,收笼来就是自我禁锢的牢笼。不论是封存式的折叠,还是风流潇洒的展开,都是岁月所安排。

对于折扇来说,它具有固定而又活络的特点,该展开时展开,该收拢时收拢,这样才能具有社会效用,也才能较长时间地存留于世。对于人来说,也具有历史的规定性和灵活性,在社会发展的法则的制约下,要顺应历史潮流,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有自己的清醒的认识,相机而动。这是一首命运主宰下清醒灵魂的颂歌。

应当说这首诗的主题是较隐蔽的。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感受并不是时髦的标语口号,而是一种幽情悠思,他既要读者有所体会,又故意不肯明白直言,让读者琢磨玩味。这样有存在某种顾忌的可能,主要的还是一种创作风格的追求。其次,作者抒发主观感受借助于折扇,写折扇又借助于形象描绘,写形象又取喻于别的物象,如“水”、“鹭之羽”、“履历”、“座标点”等,读者必须拨开层层迷雾,才能发现主旨之所在。再次,作者的思续跳跃性强,间隔距离大,修辞多移就拟比,造语多综错倒装,运用形象多突兀无序,使中心思想闪烁明灭,隐约可见,不易追捉。初读是“忽闻海上有仙山”,越读越觉得“山在虚无缥渺间”。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在词句、意象方面的欠妥失误之处所造成的晦涩生硬,使读者索解为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