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詹:二公亭记(节选)
欧阳詹
胜屋曰亭,优为之名也。古者创栋宇,才御风雨,从时适体,未尽其要。则夏寝冬室,春台秋户,寒暑酷受,不能自减。降及中古,乃有楼观台榭,异于平居,所以便春夏而陶堙郁也。楼则重构,功用倍也。观亦再成,勤劳厚也。台烦版筑,榭加栏槛,畅耳目,达神气,就则就矣,量其材力,实犹有蠹。近代袭古增妙者,更作为亭。亭也者,藉之于人,则与楼观台榭同;制之于人,则与楼观台榭殊,无重构再成之糜费,加版筑槛栏之可处,事约而用博,贤人君子多建之。其建之,皆选之于胜境。
今年暮春月,邦牧安定席公,别驾置同正员、前相国天水姜公,念兹邦川逼溟渤,山连苍梧,炎氛时回,湿云多来,又日临胃次,斗建辰位,和气将徂,畏景方至。……因问风俗,相原隰,郭东里所,共得奇阜,高不至崇,卑不至夷,形势广袤,四隅若一,含之以澄湖万顷,挹之以危峰千岭。点圓水之心,当奔崖之前,如钟之纽,状鼇之首,二公止旌舆以回睇,假渔舟而上陟,幕烟茵草,玩怿移日,心谋意筹,有建亭之筭,而未之言也。二公既归,邑人踵公游于斯者如市。登中隆,观媚丽,前来后至,异口同词。……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二公者,真吾父母也。兹阜二公攸选,尚而加爱,务休讼简,必复期至,上露下芜,忍令父母憩之乎?遂偕发言为公就亭之功,如墙而前,陈诚于县尹。县尹允其清,而为之辨方经蹠,环当上顶,诫奢训简,以授子来。于是家有余粮,圃有余木,或掬一杯土焉,或剪一枝材焉,一心百身,蜂还蚁往,榛莽可去以自薙,瓦甓无胫而奔萃。一之日斤斧之功毕,二之日圬墁之傭息,再晨而成,二公莫知。层梁亘以中豁,飞甍翼而四翥,东西南北,方不殊致,湖白坟以呈素,雘頳壤而垂绘。通以虹桥,缀以绮树,华而非侈,俭而不陋,烟水交浮,岩峦迭迥,精舍奉其旁达,都城企其遐际,容影光彩,漪入澜澄,指朱轩于潭底,阅云岑乎波里,爌熿由演,如飞若动。又钓人飘飖于左右,游禽出没乎前后,一盼一睐,千趣万态,税息之者,若在蓬壶方丈之上。二公重清旷于旧赏,纳衷恳乎群庶,寻幽探异常于斯,劳宾祖客常于斯,加以平畴开辟,通途在下,可以亲耕耨,可以采讴谣,作一亭而百美具。……邑人想之,复言曰:“事无隐义,物有正名。地为二公而见,亭从二公而建,斯亭也,可署曰‘二公亭’。”虽芻荛之云,中实有谓,二公不忽,遂以为号。……
这是一篇题记性的散文,主要记载了二公亭这一建筑物建造的起因和过程,以及这一亭名的由来。二公亭故址在今福建泉州市东湖,为纪念唐泉州太守席相和别驾姜公辅所建。
此文以议论发端,先讲楼、观、台、榭四种建筑的由来,以及它们的不足之处。然后以“近代袭古增妙者,更作为亭”一句话,轻轻一转,便开始了对亭的描写。在对亭和楼、观、台、榭的比较中,说明了亭的节省和多用的好处。
对亭简要叙述之后,进入对二公亭建造过程的描述。这是本文的中心部分,所以叙述得非常详尽。先从席公、姜公的选地开始写起,说二公在城郭东面发现一个小土山,“高不至崇,卑不至夷,形势广袤,四隅若一,含之以澄湖万顷,挹之以危峰千岭”,真可谓绝妙胜境。于是“止旌舆以回睇,假渔舟而上陟”,仔细考察之后,萌发了在泉州东湖建亭的计划。当地的百姓知道了,于是也蜂拥而至,齐声称好。
由于二公选地建亭之意深得民心,经县官同意,百姓自动献粮筹木,开土动工。由于大家“一心百身,蜂还蚁往”,积极性很高,只用了二天多一点的时间,就把亭子造好了。而这一切,席、姜二公还都不知道。然而,尽管二公不知,当地民众仍然认为:“事无隐义,物有正名。地为二公而见,亭从二公而建”,这个开创的功劳不可忘记,这亭就取名为“二公亭”。
作者通过建造“二公亭”的描述,似乎说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凡是为民所想,为当地民众造福的,人们就会拥护他,支持他,热爱他,纪念他;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此文虽然平铺直叙,但条理清楚,行文朴素亲切。其中对二公亭结构和外表的描绘,如“通以虹桥,缀以绮树……容影光彩,漪入澜澄,指朱轩于潭底,阅云岑乎波里”等句,更是栩栩如生,是其中最精采的部分。
此文由议论而叙述,由叙述而议论,夹叙夹议,舒卷自如,既有生动的描写,又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说理,也可以说是写作上的一大特色。还应着重指出的是,这篇文章在描述二公亭的建造过程中,指出亭是中国古代楼观台榭建筑审美艺术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乃“袭古增妙更作为亭”;又指出亭址的选择,“皆选之于胜境”,“作一亭而百美具”,而且亭便而多用,故“贤人君子多建之”。这些议论,弥足珍贵,至为深刻。它不仅说明亭在山水旅游活动中的价值,而且说明以亭构景,可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达到完美的结合,高度概括地反映了我们民族卓越的审美观点和丰富的审美经验,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气质和情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