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188]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189]起行。念[190]无与为乐者[191],遂至承天寺[192]寻张怀民[193]。怀民亦未寝,相与[194]步[195]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196],水中藻、荇[197]交横,盖[198]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199]如吾两人者耳[200]。

【注释】

[188]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189]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190]念:想到。

[191]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赏月的人。

[192]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另一说苏东坡曾被贬到福建泉州,故有可能地点是泉州。

[193]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94]相与:一起,一同。

[195]步:散步。

[196]空明:形容水清澈透明。

[197]藻、荇(xìng):泛称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夏季开黄花。

[198]盖:原来是。

[199]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并没有事情可做,所以他自称为“闲人”。

[200]耳:语气词,“罢了”。

【译文】

在元丰六年的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带,脱衣躺下来准备睡觉,忽见月光从门缝中照进来,明亮洁白,不由得心中一喜,高兴地起身穿衣,走出门外。这样好的月色,却没有人和我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心中颇感缺憾。于是就缓步走到承天寺,找好友张怀民。正巧,怀民也不曾入睡,我便跟他一起来到庭院散步。庭院中,月光洒在地下,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好似圆叶的藻草和长叶的荇草纵横交错,摇曳不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原来是那是竹叶和柏叶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处地方没有竹柏,为何在这寻常多见的竹柏月影中体味其中的乐趣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解析】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自苏轼被贬黄州已有四年了。他在黄州做着无权无职的闲官,以罪臣身份过着不得意的闲居生活。文章通过对月夜美景的描绘,记录了当时生活的真实片段,体现出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排遣自我的特殊心境。

文章首先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寻友夜游的原因,通过叙事铺陈,使文章显得朴素而流畅。接下来写景,营造出一个月光澄澈、竹影斑驳、迷人幽静的月夜美景。通过竹柏之影与月光的比拟映衬,新颖恰当地体现出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最后从记叙转入议论,通过“闲人”二字点睛。月光如此之美,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字句间蕴含着宠辱不惊、进退自如的处世态度,更展示出苏轼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心境。

总之,这篇短小精致的散文表现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犹如行云流水,平淡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