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敬:游庐山记
恽敬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庚辰,舣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止,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圆来,大笑,排闼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跐乱石寻瀑布源,溯汉阳峰,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游庐山记》写于嘉庆十八年(1813),是清代阳湖派散文家恽敬的一篇著名散文。作者曾于这年的三月和四月两次游庐山。第一次游览庐山南部,第二次游庐山西北部。本文记的是第一次游览,和作者第二次游庐山时写的《游庐山后记》前后辉映,形成姊妹篇。
耸立于长江之滨、鄱阳湖畔的庐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自古以来,赞美庐山的诗文多如庐山的奇花异草,数不胜数。正因为如此,要写庐山,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恽敬此文却能避开前人熟悉之事,把记叙的重点放在水云和瀑布上,角度新颖,因而成为庐山游记中的优秀之作。
《游庐山记》这篇文章,以六天游程为叙述的线索,每天一段,基本上是采用日记体的形式来写的,但在每日的写法上又不完全相同。
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首先指出庐山的地理处置:“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然后放开笔墨,说大山得水,有灵动之美;而江湖水有浩渺平旷的气势,与海水不一样,所以庐山的特点是“有娱逸之观”。这就写出了庐山优于其他山水的地方,为全文的描写定了“主调”。
接下来,文章按六天的游历,一一记述了作者所游览的庐山的名胜古迹。在这六天的记游中,应该特别提出的是,作者对庐山的名胜古迹,只是“类记之”,而对于云的描写尤为细腻生动。在文章中写云的地方有两处,一是辛巳日午后雨前,在太乙峰观云;一是乙酉日午前雨后,在神林浦观云。两处云景,在作者的笔下莫不各呈异态,自具面目。且看,他写太乙峰观雨前云的情景:“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这里,作者写出了云兴雨至的迅变气势,真是千姿百态,变化莫测。而写神林浦观雨后云,则是:“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这是写香炉峰下白云团涌的云海幻景,虽带有神秘色彩,但确实把雨后云出的飘逸境界描画出来了。既形象,又神奇。
末尾,文章以“云为水征,云从山出”的传统说法为根据,点出庐山形胜最“足以娱性逸情”者为云作结,不仅与首段的议论相照应,突出其描写重点,而且对总结此行见闻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除重点写云外,文章对瀑布的描写也很出色。如:“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这里作者并没有对瀑布作细致的描绘,但瀑布之奇观如在目前。山中白云、瀑布,彼此辉映,相得益彰,画面愈显奇美。作者笔下的庐山,真是“画图难足”!
这篇文章总的特点是:选材精当,运笔洗炼;写景状物,生动有致。虽然此文记叙多而细描少,但文章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尤其对山中云景的描摹,可以说是历历如绘。读之,大有如临其境之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