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节选)》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节选)

戴名世

六月初九日,自江宁渡江。……

明日,宿旦子岡。甫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於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明日,抵滁州境,过朱龙桥,即卢尚书、祖将军破李自成处,慨然有驰驱当世之志。过关山,遇宿松朱字绿、怀宁咎元彦从陕西来,别三年矣,相见则欢甚,徒行携手至道旁人家纵谈,村民皆来环听,良久别去。过磨盘山,山势峭削,重叠盘曲,故名,为滁之要害地。是日,宿岱山铺,定远境也。明日,宿黄泥岡,凤阳境也。途中遇太平蔡极生自北来。薄暮,余告圉人:“数日皆苦热,行路者皆以夜,当及月明行也。”乃於三更启行,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布满空中,雷电交作,大雨如注,仓卒披雨具,然衣已沾湿。

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圉人於昏黑中寻得一草棚,相与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活其一邑,惜无有以此为念者。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象,或如山,如怪石,如树,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是日仅行四十里,抵临淮。使人入城访朱鉴薛,值其他出。薄暮独步城外,是时隍中荷花盛开,凉风微动,香气袭人,徘徊久之,乃抵逆旅主人宿。明日,渡淮。先是临淮有浮桥,往来者皆便之,及是浮桥坏不修,操舟者颇因以为奸利。

余既渡,欲登岸,有一人负之以登,其人陷淖中,余几坠,岸上数人来共挽之乃免。是日行九十里,宿连城镇,灵壁县境也。

作者于康熙三十四(1695)年由南京赴京师北京。他以日记体的形式,逐日记述了这次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写成《乙亥北行日记》。其中有沿途风光景物和风土人情的描绘,有山川形胜和历史遗迹的介绍分析,有途中疲病困顿的陈述,有对奸民猾吏敲诈勒索的深刻揭露,是一篇内容颇为丰富的记行文章。原文篇幅较长,这里是它的节录。

这篇文章,粗粗一看,似乎平淡无奇,只是把沿途所见所感平平写出,淡淡道来,然而,仔细加以玩味,却发现它有许多妙处。

首先,作者善于把记事、描写、抒情、议论熔为一炉,在记事写景中抒发感慨和发表议论。当他穿行田野乡间,看到充满诗情画意的田野风光和勤朴安然的农家生活时,于是发出了“自恨不如远甚矣”的感慨,流露出对奔波游宦生活的厌恶情绪。途中遇雨,看到“道路皆水,瀰漫不辨阡陌”,而深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惜无有以此为念者”。这样借景抒情,遇事感发,造成了文章言近而旨远,平淡而深邃的艺术效果,增加了文章的内涵和深度。

其次,文章在写法上不拘一格,文笔灵活,舒卷自如。以日记体形式记行,最忌遇事即写,逢物必记,没有重点,没有变化,枯燥呆滞,有如一本流水帐。而这篇文章的濡墨运笔却颇为灵活。它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不同的形式,采用不同的写法,或记事、或议论、或状物、或言情,或大笔勾勒,或精笔描绘,或简单介绍,或详细记述,颇富变化。有的只是聊备记程,则一笔带过,不多费一辞;有的触动于心,有感可发,则细细道来,不嫌其详。比如夜行遇雨一段,从云起雨作写起,一直记到第二天日出观云,中间的遇雨投宿无所的狼狈状,雨后积水弥漫,不辨阡陌的景象,以及由此而发的感慨议论,都加以详细记述,非常完整。对田野农家的描写,也颇细致。田野禾苗油油,老幼男女俱耕於田间,农家男耕女浣,豆棚瓜架,绿树扶疏,儿女啼笑,鸡犬鸣吠,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听在耳中,形诸笔端,字里行间充满着羡慕神往之情。作者的运笔,也颇为灵活。初抵临淮,在记述中,突有“荷花盛开,凉风微动,香气袭人”的描写,显得异常精采;日出观云一段,于描写中又突发“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的议论。这种灵活的笔墨,使文章迭宕多姿,错落有致,给人一种轻松活泼之感。

再次,文章在写景状物上也颇见功力。 日出观云,作者用“或如人,或如狮象,或如山,如怪石,如树,倏忽万状”描写云的形态和变幻,真是形象生动,神姿俱妙。有的虽三言两语,但神韵皆出。描绘隍中荷花,好似信笔由之,然荷花的芳艳,人的流连不舍,俱现笔端,传神入画,可见可感,读之余味无穷。

总之,这篇记行小品剪裁得当,记述清楚,文笔清新朴素,自然流畅,描写皆俱神情,议论简洁警策,是记行小品中不可多得的一篇优秀之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