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品:登泰山记

简介

本篇选自《惜抱轩全集》。作者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穀,安徽桐城人,人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古文家,桐城派的重要作家,曾参加《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其论文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惜抱轩全集》共八十八卷,包括文集、诗集、《法帖题跋》、《左传补注》、《国语补注》、《公羊传补注》、《穀梁补注》、《九经说》等。本篇是一篇游泰山后的游记,对深冬时节泰山景物的描写如诗如画,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馀。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

①阳、阴:古人称山南为“阳”,称山北为“阴”。 ②摴(chū)蒱(pú):同“樗蒲”,古代赌具。 ③绛(jiànɡ):大红色;皜(hào):同“皓”;驳:杂;偻(lǚ):弯腰曲背。 ④罅(xià):瓦器的裂缝,此处指缝隙。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成为南北山谷分界的,是古代长城的遗址。泰山最高处的日观峰,在长城南面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的西北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达了泰安。这个月的二十八日,我与知府朱孝纯子颍从泰山南麓登山。四十五里的山路,都是用石头砌成的台阶,总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道山谷,中间山谷的河流绕泰安城而过,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开始巡着山谷进去,走完了一小半路程之后,再翻越中岭;又顺着西谷上去,就到了山顶。古时人们登山,顺着东谷进去,途中有道天门。东谷在古时被称作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达的地方。现今所经过的中岭和山顶上挡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称之为天门。路上迷雾弥漫,冰雪滑溜,石板台阶几乎没法攀登。等到了山顶,只见苍郁的群山积满了白雪,雪光映照着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城墙,汶水和徂徕山犹如一幅图画,而半山腰上停着的云雾就像一条带子一样。

戊申这月月底,五更的时候,我与子颍同坐在日观峰的一个亭子上等待日出。大风刮起积雪扑打在脸上。亭子的东面从我们的脚下起都是云雾弥漫着,隐隐约约看见云雾中数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一样站立的东西,那就是山峰。在极远的天边,有一条云线颜色奇特,一会儿就变得五彩缤纷;太阳出来,红得像朱砂,下面有一片晃动的红光浮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过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阳光照着,有的还没有,红色与白色错综相间,又都像弯着腰曲着背一样。

日观峰亭子的西面有岱祠,还有个碧霞元君庙;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我们沿途观看了路边的各种石刻,这些石刻都是唐朝显庆年间以后的,那些古老的石刻都模糊毁坏了。偏僻不在正路上的,都来不及去看。

山上石头多,土少;石头青黑色,方方正正的多,圆形的少。杂树少,松树多,长在石头缝里,都是平顶的。冰雪覆盖,没有瀑布,无鸟兽的声音和足迹。靠近日观峰的数里内都没有树,而积雪与人的膝盖齐高。

桐城姚鼐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