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尔哈仑,爱弥尔作品分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生卒】:1855—1916

【介绍】:

比利时法语诗人、剧作家、文艺评论家,前期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重要成员。他生在安特维普附近的圣——阿芒镇的一个小业主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在家庭油坊中工作一年。1874年入卢万大学学习法学。1881年在布鲁塞尔当见习律师,同时开始写诗。188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弗拉芒德女人》。1891年开始接触工人运动。1892年加入比利时工人党,并积极参加建立“人民之家”艺术分会活动。1898年魏尔哈仑离开布鲁塞尔到法国的巴黎定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立的比利时受到侵犯和蹂躏。他发表诗作,四处奔波讲演,抗议德国的野蛮行径,在一次讲演途中不慎,于里昂被火车压死。

维尔哈仑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883-1890年为第一期。除《弗拉芒德女人》外,他还发表了第二本诗集《修道士》(1886),著名的“阴暗三部曲”*:《黄昏》、《瓦解》、《黑色的火炬》(1887-1890)。他这时的创作具有颓废派倾向,然而创作方法是象征主义的,有着较为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1891-1897年为第二期,由于接触工人运动,他的诗歌开始注意广泛的社会问题。此间,发表了一些反映阶级斗争和城乡对立内容的社会诗歌。诗集有《妄想的农村》(1893)、《触手般扩展的城市》(1895)、《幻想的村庄》(1895)。由于诗人歌颂工人阶级对现代机器文明的创造,歌颂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都市文明,因而获得“力的诗人”和“现代生活的诗人”的光荣称号。1898-1913年为第三期。这时他在法国发表了两组各为五册的诗歌,献给自己的祖国。一组以歌颂各国人民友谊和团结为主题的:《生活的面貌》(1899)、《喧嚣的力量》(1902)、《复合的光彩》(1906)、《最高的节奏》(1910)、《熊熊的火焰》(1917);一组以怀念故乡的人民为主题的:《最初的柔情》(1904)、《沙丘的花环》(1907)、《英雄》(1908)、《尖屋顶的城市》(1910)、《波浪起伏的麦子》(1912)·1914-1916年为第四期。有散文集《浴血的比利时》(1915)、诗集《德国的罪行》(1915)、《战争火红的翅膀》(1916)。这两本诗集是对德国入侵和蹂躏比利时严正的抗议。

除诗集外,魏尔哈仑还写有诗剧《黎明》(1898)、历史剧《菲力浦二世》(1901)、《斯巴达的海伦》(1909)和对于著名画家伦勃朗、鲁本斯的评传以及其他文艺论文等。维尔哈仑的创作,早期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中后期作品以社会诗歌为主,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于光明的信心与力量,诗风也变得较为开阔、明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