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任光文淑慧

陆蠡

月下,这白玉般的石桥。

描画在空中的,直的线,匀净的弧,平行的瓦棱,刘称的庑廊走柱,这古典的和谐。

清池里,鱼儿跳了起来,它也热得出汗吗?

远处,管弦的声音。但当随着夜晚的凉飔飘落到这广大的庭院中来时,已是落地无声了。

是谁。托着颐在想呢。

这是一幅冲淡、幽静的画面。

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画面主体的轮廓特征。无论是“直的线,匀净的弧”,或“平行的瓦棱,对称的庑廊走柱”,都显示出“古典的和谐”。这种富有中国古典建筑特色的石桥,在月光下有一种朦胧的美,很能发人思古的幽情。它连接着过去、现在,以至于未来。是它贯通和承载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但从它的身上感受不到热烈、昂扬、亢奋的激励,只能得到一种宁静、淡泊、超脱的陶醉。这种缺乏进取热情和盎然生机的古典式的静穆、沉寂,仿佛使清池凝结了起来,其中的生命也为之窒息,难怪鱼儿要跳出水面,试想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这座石桥,不正是作者所认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吗?

而“远处,管弦的声音。”这作为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象征的西洋管弦乐的弦律,当它“飘落到这广大的庭院中来时,已是落地无声了。”这也正是中国没有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生长上壤的写照。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幻灭,而积极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中寻求救国的思想武器,并多次把这种思想变成大规模的政治运动。但是,除辛亥革命打碎一块龙牌外,全都失败了。严酷的现实,迫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继承与借鉴问题上,陷于困惑与反思之中。散文《桥》,正反映了这类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

作者选取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事情,并赋予它们以浓淡相间的诗情画意,把抽象的丰富内涵铸人简明的具象之中,唯在结尾处以“是谁。托着颐在想呢。”暗示出本篇的主旨是对某事物的反思外,只能于载体之外,于文字层面的深远之处求得意蕴,可谓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