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作品分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生卒】:1925—1970

【介绍】:

日本战后派*著名作家。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世袭贵族官僚家庭,曾就学于学习院和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1947年毕业后一度供职大藏省。中学时代开始写作,受日本浪漫派影响,崇尚古典艺术美和以能乐为核心的文化传统,追求艳丽的文体和华美的词藻。战后,他以《烟草》(1946)、《海角的故事》(1946)、《强盗》(1948)、《假面具的自白》(1949)等作品登上日本文坛。他与其他战后派作家有着相似的经历,由此一般把他归入第二战后派。然而,他却是战后派文学中的异端,是“并非战后派的战后派”。三岛早期的作品呈现出唯美主义倾向,表现绝望、堕落的变态心理。《爱的饥渴》(1950)、《禁色》(1951-1953)等作品都表现出类似的倾向。作者通过描写同性恋等变态心理与行为,表达了人的孤独与隔膜。病态的同性恋,意味着主人公不能与其他人——男性或女性——进行正常的交往,精神世界由此产生严重的倒错变形,以病态的眼光看社会,于是,作品呈现出颓唐无望的世纪末情调。1956年,三岛发表《金阁寺》,殉教性趋亡性倾向逐渐加强。1960年的《忧国》以2·26事件为素材,借军国主义的亡魂,唱出了惨烈的殉教者美学的主题。《丰饶之海》(1965-1971)是后期的代表作,由《春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四部组成。这部精心设计的四部曲是一副夺异谲秘的画卷。作品背景从明治到昭和时期横跨半个多世纪,主人公死而复出三次投胎再生,每次出场都只活到二十多岁,完成一个观念的演绎,众星拱月地服务于作者的殉教性美学追求。在三岛的文学世界中,爱、美、理想等具有肯定意义的东西无不与死亡、毁灭结伴而行,都为幻灭而存在,因死亡而赋值。这一复杂的演绎性观念外化为军国主义等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政治文化时,三岛文学呈现出一股饮鸩止渴的自戕性魔力,与传统文化中的武士道精神相通联。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剧本,如《火宅》(1948)、《鹿鸣馆》(1956),及戏剧集《近代能乐集》(1956)。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