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雄权《苦难的两代》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崔雄权

【作家简介】河瑾灿,1931年出生于朝鲜庆北永川。1948年就学于全州师范学校,中途辍学,后就教于中学。1954年考取釜山东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1957年又中途辍学。辍学后参军,过了几年兵营生活。退伍后从事记者工作。

1955年,《新太阳社》主办的全国学生文艺作品悬赏活动中,短篇小说《血肉》被入选。1956年,教育报社主办的教育小说征文活动中《飞蝗》评选为优秀作品。1957年《韩国日报》有奖征文活动中《苦难的两代》被入选,引起了评论界的注目。以此为契机,河瑾灿正式登上了韩国文坛,成了众人瞩目的年轻作家。从此一发不可收,发表了《落雷》(1957)、《山中自白》(1958)、《渡船的故事》(1959)、《白纸胡子》(1959)、《王陵与驻军》(1963)、《红红的山坡》(1964)、《三角之家》(1966)、《黄鼠狼》(1970)、《日本刀》(1971)等许多短篇与《夜壶》(1971)、《月礼小传》等长篇小说。1972年以《苦难的两代》为标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1974年以《月岛的故事》为标题,出版了长篇全集。

河瑾灿的大部分小说以贫穷、偏僻的农村为舞台,形象地反映了民族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弊病。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同时洋溢着人道主义精神。他的短篇结构精巧,多采用对照描写手法。语言通俗易懂,画面明朗,故事简洁。

《苦难的两代》,秦汉章译,见《深夜的拥抱》,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出版。

【内容提要】朴卜万道接到三代独子珍珠将要回家的消息,兴奋得一夜不能合眼。大清早他就急急忙忙地往火车站赶去。儿子要回来的信是从医院里邮过来的。儿子住在医院里,儿子也像自己一样成了残废人啦,这一想法时时叩击着朴万道的心。朴万道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丢掉一条胳膊的。在火车站等儿子时,他不禁又联想到了自己的过去。

已经是30多年前的事了。小日本抓壮丁,把朴万道拉到了南洋的一个孤岛。在那里,他当苦力,每天修建军用机场。机场修建完工后,他又开始挖山洞。有一天,他安装炸药,拉完导火索,刚跑到洞口,碰巧遇上了联合军的空袭。他慌忙又躲到洞里,正好炸药爆炸了,醒来一看,一条胳膊没有了……

远处传来了火车驶来的声音。朴万道急忙跑到出站口等待儿子。过了一会儿从后面传来了“爹”的喊叫声。看到儿子时,朴万道傻眼了。在微风中,儿子的一条裤裆乱晃荡,一条腿没有了。朴万道差点儿昏死过去。稍顷,父子俩默默地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儿子流着眼泪哀叹自己的命运。这时,朴万道说道:“你看,我没有胳膊不照样活得很舒心吗?”

回家的路上,有座独木桥。没有一条腿的珍珠过不了桥。无可奈何,年迈的父亲背着儿子过了独木桥。村庄后面的山岭默默地注视着这苦难的两代人。

【作品鉴赏】作者河瑾灿从50年代后期开始创作作品。他的创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登上文坛的时期。这个时期经济落后、信息闭锁的农村是他主要的描写对象,其中描写战争给善良的村民带来的不幸与苦难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第二时期是从历史的纵坐标与现实的横坐标中理智地观照其交叉点的矛盾的时期。这时他仍以农村为舞台,反映农村生活,但由于受了存在主义与战后派文学的影响,赞赏生活中的强力的自由选择,所以不像第一时期那样沉溺于悲凉、哀伤的气氛之中,而是从历史的苦难中反思民族的文化,让人们重新鼓起生命的热量,向新生活奋进。这时期的代表作有《夜壶》。第三时期作者专门写了历史小说,其主题是通过再现历史向人们鼓吹反日思想。

《苦难的两代》是作者第一时期的作品,写的是战争给两代人带来的悲剧。作品集中写朴万道一天当中的所见所闻,实际上却包容了朴万道几十年的历史,凸现了两代人同样的悲剧。这种相反相成,似乎矛盾却又和谐的立意和构思,新奇而精湛,它吸引读者饶有兴味地读下去,把读者带入一个交织着历史的痛苦与现实的残酷,充满着淡淡的哀愁和深深的悲剧住的艺术氛围中去。

作为作家河瑾灿特别关注朝鲜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与不幸。他与其他作家不同,不满足于仅仅表现战争破坏宁静的山村生活,给农民带来不幸等侧面,他站得更高,从民族的悲剧、人类的悲剧这样的高度上理解朝鲜战争。这样,他的作品中不仅有悲剧的氛围,还有从战争的创伤中怎样重新建起家园,怎样重新振兴民族这样的主题。因此《苦难的两代》中真切地表现两代人的悲剧的同时反映了两代人对生命的热爱与未来的憧憬。朴万道在作品中对儿子说道:“你看!我没有一条胳膊不照样生活得很好吗?”这样作品跳出了当时很多作家所致力的反战主题,更深地挖掘了人的存在价值。

在艺术上,这部作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篇首父亲去火车站接儿子,篇末父亲背儿子过独木桥互相照应,这样在形式上通体和谐均匀,造成一种谋篇构架上的完美感。在作品的立意上,既突出地描写战争给善良的村民带来的悲剧因素,又突出地表现了受到战争的创伤的村民们对生活的执著的追求。这样结构与立意互相照应的同时,作品把老一代与新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朝鲜战争,父亲的胳膊与儿子的腿加以进行对比,以此来渲染人们反战的强烈愿望。儿子的悲观与失望又反衬了父亲对生活的热爱,先抑后扬,张弛有致,以造成感情上的波澜。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功力,清新洗练、干净素朴的文字与作品的内容完美合璧,真可谓别有一番风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