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增渝
郑振铎
痛苦是永久的。
它象蔓草,蔓延遍播于人的心上,虽被野火烧尽了,只要春风微微地一吹,它又复活了。
它又象埃及的金字塔,小孩子看见它站在那里,成人同样的看见它。白发的老人仍旧看见它站着。
所以孤独人的悲哀与丧失了儿子的母亲的眼泪是永永不死,永永不干枯的。
快乐不过是一瞥。
它象阴雨之夜的天空的电光,失路的人等待了许久,但是它飞来一瞬,只有一瞬,便又飞去了。
它又象溪流遇见大石时所溅出的白色水花,水流一平静,它便不见了。
它只不过在想望,寻求,与回忆中存在着。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经把旧中国比作一间铁屋子,意谓在这铁屋子的禁锢中,熟睡的人们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而醒来的人们却不能不忍受痛苦的折磨。
郑振铎就是这醒来者的一员。他是在五四运动的呐喊声中醒来的。作为一个文学青年,他比别人更强烈地感受到环境的迫压和生命的痛苦。在这篇散文诗中,他以痛苦的永久和快乐的短暂作对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一代人的生命感受。
作品中所表现的痛苦和快乐,都不限于具体的情感经历,而是一种普泛的情绪心理。表现它,自然不能象描绘某种具体的感受那样,依靠对特定的生活情景的真实再现。这里,作者只能用独出心裁的比喻使之形象化、感性化。一般的比喻,只是正文的辅佐,点到为止;这里的比喻,却是作品的主体,是对作品主旨的形象阐释,因而须从容铺叙,曲尽其意。正是借助于这些生动的比喻,抽象的情感才变成了活生生的画面和独特的物象。
文句的排列,既有诗一般的整饬和跳跃,又有一种散文的随意和洒脱。这也增添了语言的韵味和美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