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过不怿》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小过不怿

【原典】

宋朝韩亿在中书①,见诸路②职司捃拾官吏小过,不怿(yì)③曰:“今天下太平,主上之心,虽昆虫草木皆欲得所。士之大而望为公卿,次而望为侍从,职司二千石④下,亦望为州郡幕职官,奈何⑤锢之于圣世!”

【注释】

①韩亿(972~1044):字宗魏,其先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徙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真宗咸平五年(1002)进士,知亳州永城县(今河南永城)。景德二年(1005)通判陈、郓、许诸州。大中祥符三年(1010)迁知洋州。又知相州。入为侍御史,除河北转运使。天圣二年(1024)知青州。三年(1025),判大理寺。四年(1026),授枢密直学士。明道元年(1032)拜谏议大夫,累迁同知枢密院事。景祐四年(1037)授参知政事,罢知应天府。庆历二年(1042)以太子少致仕。四年(1044)卒,年七十三。谥忠献。《宋史》卷三百一十五有传。中书:中书省,古代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宋元时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置。②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③不怿(yì):不高兴。④二千石:官名,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称。石,一石约合今之六十斤。⑤奈何:为什么。

【译文】

宋朝韩亿在中书省任职时,看到各部官员专门收集下级官吏的小过错,就不高兴地说:“现在天下太平,皇帝哪怕是昆虫草木都想让他们各得其所。士大夫上则希望成为公卿,次等的也盼望担任侍从职位,享禄在二千石以下的,也希望成为州郡的长官。为什么将他们禁制在这太平盛世呢?”

【延伸阅读】

我们平常做事情的时候,一般的观点都主张要着眼大处,不应在细枝末叶的地方纠缠不休。谈到历史上的一些大人物,评价他们的功过得失,人们常会说,大丈夫胸怀磊落,如果拘于小节就成不了大事。子夏也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意思就是要对大人物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包容,因为小德的出入可能是必须的代价。也许是出于这样的考量,所以韩亿很不满专门收集官员小过的行为。事实上,人是一定存在缺陷的,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那些做大事的大人物来说,尤其如此,他们的功绩往往与犯下的过错一样多。唐人曹松就说:“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虽然是反讽之辞,但也的确道明了一些真相。韩亿的观点不能说错,但也并非无懈可击。毕竟小过若不断累积,就可以铸成大错;很多大的问题,都是由小节引发的。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好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在后人改编的故事中,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志存高远的观点当然不错,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理想抱负,立身行事,都要大器,不落凡俗,将来才能走得远飞得高。但是宏伟目标的实现,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关键还在脚踏实地践行。老子就告诫人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的就是,累积细节践行小事的功效。所以大节固然重要,小节也不容小觑。理想的状态,莫过于“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