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国初人至诚》译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国初人至诚

国初人至诚

【原文】

真宗时,并州谋帅,上谓辅臣曰:“如张齐贤、温仲舒皆可任,但以其尝历枢近,或有固辞,宜召至中书[1]询问,愿往则授之。”及召二人至,齐贤辞以恐为人所谗。仲舒曰:“非敢有辞,但在尚书班已十年,若得改官端揆[2],赐都部署添给,敢不承命?”辅臣以闻,上曰:“是皆不欲往也,勿强之。”王元之[3]自翰林学士以本官刑部郎中知黄州,遣其子嘉祐献书于中书门下[4],以为:“朝廷设官,进退必以礼,一失错置,咎在廊庙[5]。某一任翰林学士,三任制诰舍人,以国朝旧事言之,或得给事中,或得侍郎,或为谏议大夫。某独异于斯,斥去不转一级,与钱谷俗吏,混然无别,执政不言,人将安仰?”予谓仲舒尝为二府[6],至于自求迁转及增请给。元之一代刚正名臣,至于公移笺书,引例[7]乞转。唯其至诚不矫伪故也。后之人外为大言,避宠辞禄,而阴有营求,失其本真者多矣,风俗使然也。

【注释】

[1]中书:即中书省,当时的最高行政机构。[2]端揆:尚书省长官。[3]王元之:王禹偁,字元之,北宋政治改革派的先驱,着名文学家。[4]中书门下:简称中书,即政事堂。[5]廊庙:帝王和大臣议事的地方,通常指代朝廷。[6]二府:宋朝最高国务机关,枢密院管理军政,称西府;中书门下管理财务,称东府,合称二府。[7]引例:援引旧例。

【译文】

宋真宗时期,并州缺少一位将帅的职位,宋真宗对辅政的大臣们说:“像张齐贤、温仲舒均可胜任此职,但是因为他们曾经在枢密院担任过职位,可能会推辞这个职务,所以应该把他们召至中书省询问一下,倘若他们愿意就授予官职。”于是把二人召至中书省,张齐贤因为害怕被别人进言陷害而推辞这个职位。温仲舒说:“我不敢推辞这件事,只是我担任尚书之职已经有十年了,如果任命我为尚书省长官,赐给我都部署之职,同时增加俸禄,我敢不听命吗?”辅臣听后把他们的话汇报了皇上,皇上说:“他们都不想前往任职,不要勉强他们。”翰林学士王禹偁由刑部郎中转到了黄州担任知州,派他的儿子嘉祐到政事堂献书,其书写道:“朝廷设立官职,是进是退必须按照礼节,安排一旦出了错误,因归因于朝廷大臣。我曾经担任翰林学士,三任制诰舍人,按照本朝的惯例来说,或者任命给事中,或者为侍郎,或者为谏议大夫。唯独我不同于他人,我离开官位后没有转升一级,这与管理钱谷的俗吏有什么区别,执政大臣不说,谁又怎么会信服呢?”我认为温仲舒曾经为二府大员,敢要求皇上给其升迁并且增加俸禄;王禹偁作为一代刚正不阿的名臣,敢公开献书,引用旧例来请求升官。这都是因为他们内心至诚,从不掩饰虚伪的结果。后来的人表面上大言不惭、避宠辞禄,而暗地里却蝇营狗苟,失去真实的自己的人太多了,这就是社会风气造成的结果啊!

【评析】

《孔子家语》中有“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这句话人们常说,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忠言往往就是逆耳的语言,最有价值。假如一个人听忠实良言感到厌倦逆耳,不仅完全辜负了人家劝诫的美意,关键是无法看到自己的缺点,无法反省自己言行的缺点,进而就难以改善缺点,难以更好地督促自己保持良好的品德。文中的温仲舒不但没有担任将帅之职,反而要求皇上给自己升迁并附加增加俸禄,在别人看来是大逆不道,但这却是他发自内心的感想,忠言总会逆耳,听见逆耳的忠言绝对不可以气恼,如果别人一夸奖,就变得洋洋得意,那势必会在无形中会削弱自己发奋上进的精神,也就容易自我陶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