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全集《第三章·新民》原文赏析与注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新民

朱本称此章为“传之二章”,此章旧本在《诚意章》“皆自明也”下。是以“杂引经传”说明“新民”,就是要焕发君王和民众的道德精神。

所谓“在亲民”,是指拥有美好的道德,做一个为人称道的新型公民,并以自己的美好德行影响感化周围的人,形成美好的人格魅力,使民众亲附,共同达到新的修养境界,则“在家必达,在国必达”。

【原文】

汤之《盘铭》曰①:“苟日新②,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③。”《诗》曰④:“周虽旧邦,其命唯新⑤。”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⑥。

【译文】

成汤刻在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做到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尚书·康诰》说:“激励人们焕发新的风貌。”《诗经·大雅·文王》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有品德的人无时不追求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注释】

①铭:刻在器皿上用来称颂功德或警戒自己的箴言。盘,这里指商汤的沐浴用具,上刻铭文。

②苟:如果。新:本义是指沐浴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心理道德上焕发新的面貌。

③作:振作,激励。新民:可证前面说的“亲民”当作为“新民”说。意思就是使人去旧从新,振作自新。

④《诗》曰:此指《诗经·大雅·文王》。

⑤周:周朝。旧邦:旧国。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唯新:革新。

⑥无所不用其极:这里是指道德的高度自我完善。

【人物简介】

[汤]即成汤(生卒年不详),又称武汤。契的后裔,姓子,名履。商朝的创建者,在位三十年。初居亳,为夏方伯,专主征伐;夏桀无道,汤兴兵伐之,灭夏,放桀于南巢,遂有天下,国号商。

【历代论引】

朱子说:“汤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

又说:“鼓之舞之之谓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又说:“《诗》大雅文王之篇,是说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又说:“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

智慧运用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典句札记】

此句是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铭言,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座右铭之类,如鲁迅小时候刻在桌子上的“早”字一样。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今天我们所说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具有同样的意思。

“明明德”是人在静处时的道德修养境界,要求弘扬天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则是从积极的角度强调德行的修养必须坚持不断革新,一天天向着那个目标趋进,日积月累,渐成大德。商汤王在生活用具上铭刻警句,以时刻警醒诫惕自己,在德行的修养中每一天都取得新的进步,就像洗去身上的尘垢一样,每天都荡涤去污渍,使自己保持洁净,从而使自己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就如曾子每日三省其身,改过自新一样,今日改掉一点过失,明日又改正一个错误,以内心的至诚砥砺自己,以修养成就自己美好的德行为最高境界,从而保持精神的纯粹与高洁,固守人格的完美与高贵。人可以在肉体上被打倒,但是,精神是永远站立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展示的是一种革新进取的姿态,是自觉弃旧图新的道德升华

精神的洗礼,品德的修炼,思想的改造,人格的铸造不正是如此吗?

史例解读

求学应不畏艰难

任末,字叔本,蜀郡每(今属成都市新都县)人,东汉学者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奋好学,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不怕危险困苦,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有时任末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将心得写在自己的衣服上。一起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要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

任末快死时告诫他的儿子们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行成于己,名生于人

甄琛(?-524),字思伯,北魏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县)人;孝文时,举秀才,官至车骑将军、侍中,谥“孝穆”。

甄琛年轻时聪慧机敏,不拘礼法。他遍读经史群籍,考中秀才以后便进京候考。但他每天只是下棋,甚至通宵达旦,不眠不休。为了夜间下棋,他指使仆人执烛照明,仆人偶尔瞌睡困盹,即遭致棍杖体罚。天长日久,仆人叫苦不迭。最后仆人实在忍受不了,就与甄琛讲论道理说:“少爷您辞别父母来到京城,是为谋求功名,服侍你读书我们执烛照明,实在不敢懈怠。然而你却日夜沉溺棋阵,为了下棋令我们夜间执烛,稍不合意,即遭殴打,这是进京的本意吗?而且这样严厉地责罚我们,似乎也不合情理吧。”甄琛听后颇受感动,心里也感到非常惭愧。于是他决心不再下棋,毅然借书攻读,日夜不辍,进步很快。因此学问日益丰富,识见超群。太和初年,甄琛拜中书博士,迁谏议大夫。他陈述时政,切要时弊,多被采纳,颇为皇帝赏识。

景明元年,甄琛为中散大夫兼御史中尉,依附赵修。赵修奢暴,侵公害私,屡谏不止,后来赵修罪行败露,甄琛因与赵同党被劾免职,回归原籍。

当初,甄琛以父母年老为由,请求解官服侍。及至显贵通达,就不再请归。至此才回乡供养父母。

甄琛的母亲曹氏是钜鹿人,有孝行。每得鱼肉菜果珍美佳酿,必先奉敬公婆。

甄琛还乡后丧母,服孝未满,父亲又亡故了。

甄琛就在双亲坟茔种植松柏,蔚然成阴,发誓终生守候,专心从事农圃,不再出山为官。

正光五年冬甄琛弃世,谥号“文穆”。孝明帝亲临祭奠,抚其亲属。

“行成于己,名生于人。”不论做人还是为官,唯在于致力躬行。那种“座谈则理高,行之则事阙”的夸夸其谈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更不可能成就事业。

《康诰》曰:“作新民。”

【典句札记】

此处的新民指的是“原性”之民,相对的“色身”之民,夹杂有思想革新的意思;而到了现代,“新民”的意思与原来产生了一些变化,讲的是拥护新社会的民众,相对的是旧社会思想陈旧的遗老遗少。无论那种解释,作新民是要与时俱进,要“日日新”才能够作得了新民。

革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是历史的继承者,也是现实的承担者,更是未来的开创者。因此,不应停留在单纯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的阶段,而应当以自己创造性的进取精神,确立和发展新的思想,创造和发展新的文化,从而做对历史负责的新人。

今天对于昨天来说,是新;现实对于历史来讲,同样是新。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振兴,民族的进步,其动力就在于不断地创新。但抛弃历史的创新是空想,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那些刻意而为的标新立异的所谓创新,更是一种倒退。

史例解读

练新兵要注重军纪

曾国藩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晚清时清朝军纪败坏,卑怯无能,丧失人心,在战场上连连失败。曾国藩面对这个很难挽回的败局,忧心如焚,且深以为耻,他认为绿营的腐败气息已“深入膏肓,牢不可破”,因此,非重练新军不可。他深知军民关系维系着战争的胜负,在编练湘军之始就特别注重军纪教育,并且身体力行,当作头等大事。为此曾国藩还做了一首“爱民歌”,在练兵时,“……反复开说至千百语,但令其无扰百姓。”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在致友人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变法维新的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厌恶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他异常不满,即便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谭嗣同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后作《仁学》二卷,论述说,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时年33岁,临刑绝命词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生平遗著编入《谭嗣同全集》。留有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奇貌奇才

庞统(179-214),字士元,东汉末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与诸葛亮齐名,号称“凤雏”。庞统其貌不扬,却胸怀韬略,素有大志。庞统年轻时,为人质朴鲁钝,不为时人所识。只有他的叔父大名士庞德公对他十分看重,认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当时,颍川人司马徽清高雅正,素有善于识人的名声。庞统二十岁时遇到司马徽,与之交谈。司马徽甚觉惊奇,称庞统为荆南士人之冠,更评他为盛德,对他十分推崇,认为他有安邦定国的才能。

庞统与诸葛亮、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庶等人为友。时人称:“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只是因庞统相貌不佳,又恃才傲物,不为当权者所重。《世说新语》中说:“顾劭曾经与庞士元通宵长谈,顾劭问:‘听人们说,你有知人之明,那么我与你相比如何?’庞士元说:‘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坐而论道,我不如你。但是辅佐君王,制定治国安邦的王霸策略,我比你似乎有所特长。’顾劭认为他的这种评论是恰当的。”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荆州,任命庞统为耒阳令。但他在县不治事,后来经鲁肃、诸葛亮推荐,任为治中从事、军师中郎将,这才提出了西取汉中的方略,并一力付诸实施。庞统跟随刘备征蜀,进兵成都,曾计擒蜀将杨怀、高沛。建安十九年,在围攻雒城的战斗中,庞统中流矢而死。被追赠为关内侯。

庞统喜欢讲论道义德行。据《世说新语》记载:“庞士元去到东吴,吴人引以为友。见陆绩、顾劭、全琮,对他们评价说:‘陆子就像一匹老马,有捷足远行的才用;顾子则如一头老牛,可以负重致远。’有人就问:‘按照你的这个评断,是不是陆子胜于顾子?’庞统说:‘老马虽然长于迅捷速行,但只能致一人远行。老牛虽然一日行走百里,但是其所致达的则不只是一个人啊!’吴人以为评价精当。”他在修养方面总是给予人们过高的评价,当时的人们都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当今天下群雄并起,战乱频繁,伦理道德观念日趋衰微,好人善行得不到褒扬,坏人罪恶不能清算。我正是为了以此倡导好的风俗,振兴合乎道义的事业,从而使有志向善的人们受到勉励。那么,就不能不这样做。语言不动听就不能感动别人,也就引不起别人的羡慕。现在,如果能有一半人崇尚伦理、教化,那也是值得欣慰的。”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诸葛亮称赞庞统:“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陈寿评论说: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唯新。”

【典句札记】

这是《诗经》中的一句话,是说周朝虽然是旧有的国家,却禀受了新的天命。这其中蕴含着与时俱进、新老更替的意思。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

面对客观现实,我们是无奈的,是渺小的,我们总是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无从摆脱,也无力改变命运的约束。但是,回顾我们的心灵,我们却是自由的,我们可以修养自己,让心灵充满快乐,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努力。

大凡人们习惯沉浸于旧有的秩序之中,安于眼前的安逸,而不思进取,既自限于自己的发展,也于事业无益。回顾历史的发展,人类的每一次创新,不论是自然科学领域或是社会哲学方面,都必然会引起相应的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迈进,也从而使人类从自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走向自由的新天地。

社会唯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进而改变人类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个人的命运。

史例解读

与平民一起劳作的商君

武丁,商朝国君(前1250-前1191在位),子姓,名昭。商王小乙之子。少年时期遵父命行役于外,与平民一同劳作,得以了解民众疾苦和稼穑艰辛。继位后,勤于政事,任用工匠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鉴于方、土方经常侵扰商朝边地和属国,甚至联合威胁商西北边安全,乃采取各个击破之策,多次遣将发兵进攻,又亲自统兵出征,终将方、土方征服。用长达三年时间平定鬼方。发重兵击败羌方,俘获大批羌人充为奴隶。统兵南征,深入荆楚之地,击败荆楚军,俘获甚多。还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对周边方国、部族的战争,拓展了商朝版图和势力范围,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商朝成为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史称“武丁中兴”。在位59年而卒,被追谥为高宗。

牧野出身,担当大任

王尊,字子赣,汉代涿郡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东旧城)人。历官东平相、京兆尹、徐州刺史等。

王尊年少丧父,由几个叔父抚养,叔父让他在草泽中放牧羊群。王尊一边放牧一边暗自学习,求取学问,竟然无师自通,能读史书。后来他拜当地的文学官员为师,学习《尚书》《论语》,大略通晓了它们的大义要旨。

初元年间,王尊被举荐为直言,升任虢县县令,调任槐里,兼任美阳县令政事。后来因政绩考核为优等被提拔为安定太守。到任后,王尊立即整顿吏治,发布教令,通告所属各县所有官吏忠于职守,以身作则,威势震动郡内。因此,盗贼也不敢在境内作案,纷纷逃往邻境,当地横行霸道的豪强劣绅大多受到严厉的惩处。但是,王尊也因此而被诉告免去官职。

后来经涿州太守徐明荐举,朝廷又起用王尊,让他出任益州刺史。据说,先前任命琅邪人王阳为益州刺史,王阳巡行州内区域来到邛郏的九折坂,看到如此险恶的地势环境时,感叹说:“奉先人遗体,奈何乘此险?”于是返车而归,以病辞。现在王尊作为刺史,来到这个陡山坡,他问随行的官吏说:“这里不正是当年王阳所畏惧的路途吗?”随从的官吏说:“正是这里。”王尊挥鞭驱驰,说:“王阳是孝子,王尊则为忠臣。”

王尊升任东郡太守时,黄河暴涨,淹没大堤,情况十分危急。附近居住的人们惊恐万状,争相奔逃。

王尊急往察看,远远已听得河流咆哮如雷鸣,惊浪奔涌。及至近旁,但见一片汪洋,水势湍急,波浪如山,向堤撼来,堤身为之震颤。平时大堤高出水面数丈,如今不过数尺。众人无不心寒胆战。

原来东郡地近黄河,当年武帝时,车驾亲临,始行治理,筑堤固防,附近一带大堤,名为金堤,意为坚固如金。此堤关系黄河流域的安全,若有毁坏,不但东郡成为泽国,且下游吴楚诸郡都将遭灾。

为了安定民心,王尊亲自率领官吏百姓,抢险护堤,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丝毫不惧,宁愿用自己的身体填堵大堤,誓与金堤共存亡。

王尊到了晚上也不回官府,就在大堤上搭起帐篷露宿,指挥群众救险,始终不肯离开半步。水势愈涨愈高,离堤面不过三尺,沿堤土石被水冲击,渐渐剥落,众人各自奔走逃生,只有一位主簿守在王尊身旁,而王尊屹立不动。

不久,洪水渐渐退去,官吏百姓陆续回来,王尊便指挥人们将堤身受损之处,加固抢修。过了一两天,河水稍退,金堤得以保全。

白马三老朱英等人把这件事上奏朝廷,朝廷派人核实后,颁下诏书,说:“东郡河水暴涨,淹没大堤,百姓恐慌,争相奔逃。太守王尊身当洪流,不避危殆,面临生命危险而不退后,终于稳定了百姓,众人同心加固堤防,致使河水不能为害。特此对这件事进行嘉奖。王尊升为中二千石,另外再赠送黄金二十斤。”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典句札记】

这句要和前面几句联系起来讲,这句的本意和现代的意思差不多,“无所不用”相当于“不择手段”。联系上文很容易知道此处“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是为了更新自我,不断的与时俱进。

人生的机会是由自己的长处创造的,但能否取得成功,却往往受限于自身的缺陷。修养自新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修养无小事,在乎点滴之间的积累。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确定自己的心灵到底需要什么,也不知道是什么令我们不安,更无法说清我们因为什么而浮躁。我们总是心存旁骛,不能决然地平静下来。总有一种奋然而行却又不知何往的无措,使自己蠢蠢欲动,却又没有明确的方向,就像迷途的羔羊。谁是引领我们走出迷惘的向导?

岁月如叶,跌落满地,当蓦然回首之时,只剩寥寥落落的几片,摇摇欲坠地挂在枝上。对于未来,我们充满神往,而又深怀忐忑,但是,我们生活在现在,这是不可轻视的事实,所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一刻也不能放弃,对于自己的修养一刻也不能松懈。

史例解读

义为本,行为务

耶律有尚,字伯强,辽东丹王十世孙。元代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天资聪颖,器识超绝,受业于许衡,精通性理之学。历官国子祭酒,迁昭文馆大学士。卒年八十六岁,谥“文正”。

至元八年,许衡升任集贤殿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专门负责教育王公大臣的子弟。他奏请皇上批准,把他的十二名学生任命为斋长,作为伴读,耶律有尚就是其中之一。许衡年老,回归乡里后,朝廷任命耶律有尚和他的同学作为助教,接管学校的全面事务。担任助教很长时间之后,耶律有尚出任监察御史,但他没有上任。紧接着,他又被任命为秘书监丞,出知蓟州。耶律有尚在蓟州任上时,为政宽简,深得民心。裕宗在东宫时,召耶律有尚为詹事院长史。自从耶律有尚离开学校后,学校的事务就再也没有人接管,诸业废弛,处于停学状态。因此,朝廷以为除了耶律有尚,谁也不能继承许衡的职务,于是,就提拔耶律有尚为国子司业。当时学馆未建,没有教学设施,老师、学生全都是租借民房居住。耶律有尚上任后,多次进言呼吁,朝廷才兴建学舍,开始设立国子监,随后紧接着设立监官,扩大学生人数,学校初具规模,教学走向正规。于是耶律有尚升任国子祭酒。从此,儒风大振。

至元二十七年,因为双亲年老,耶律有尚辞职归奉双亲。

大德改元,耶律有尚又被征召赴任,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级别相当于中奉大夫。耶律有尚主管国学,其立教以义理为本,省察自己必须诚恳真切,待人接物以恭敬为先,行为必须端正诚笃。耶律有尚视填词作诗为雕虫小技,并认为它会破坏圣人之道,应被完全摒弃。所以,学生们争着学习正道,崇拜孔孟学说,以经术为尊,以实践为急务,最后全都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节俭躬行的汉宣帝

汉宣帝刘询(前91-前49)是一位中兴的君主。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专权胡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霍氏对魏相极度怨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查和要求各级官员;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魏相领着百官尽职,很符合宣帝的心意。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终于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他在位25年,使已经衰落的西汉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为逃生而装疯

孙膑,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指挥家,齐国人。孙膑与庞涓同是鬼谷子门下弟子。庞涓先下山,并做了魏国的军师。孙膑是鬼谷子最好的学生,学到了满腹经纶,总想施展一番。庞涓自知才学不如孙膑,便写信把孙膑骗下山来。

魏惠王本来想拜孙膑为副军师,可是庞涓以各种理由加以阻挠,使得魏惠王只给孙膑拜了个客卿,暂时住在军师府。

在此之后,庞涓不断地向魏惠王说孙膑的坏话,有一次齐国的使者慕名而来,欲聘请孙膑去齐国施展才能,被忠于魏国的孙膑拒绝。可是庞涓知道后,利用这个机会再次的向魏王进谗言说:“孙膑虽然外表上是来到了魏国,但是他的心中却仍然系念他的齐国。比如这次来的齐国使者,就是来和他私通的。”

魏王一听,大怒道:“把孙膑给我抓起来,重重治罪!”孙膑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处以去掉膝盖骨的重刑。受刑后,孙膑成了废人,住在庞涓府中,一日三餐,拉屎撒尿全得靠军师府中一个叫诚儿的仆人伺候,时间久了,孙膑觉得很是过意不去,庞涓抓住时机,则央求孙膑传授孙子兵法的鬼谷子的注解。孙膑答应给他写,每天费力写个二到三篇,庞涓急不可耐,让诚儿催促,诚儿疑惑,问庞涓的内侍,才得知原来是庞涓用诈准备骗取兵书,诚儿良心未泯,可怜孙膑,偷偷地将实情告诉了孙膑,孙膑至此恍然大悟,然苦思无脱身之计。正彷徨时,想到了师傅临别授予的锦囊,打开一看,“诈疯魔”三个字提醒了孙膑。自此孙膑开始了他的阳谋,当晚便开始了疯魔表演,痰粪涂面,一会儿大哭,一会儿大笑,还骂不绝口,浑然一疯子,庞涓多次试探,孙膑也以疯人疯语作答,庞涓还让人把孙膑拖到猪圈里,孙膑表演的丝毫不漏破绽,在猪粪尿里打滚,吃猪食,啃臭泥。这样无所不用其极的致命表演,才让庞涓不再疑惑孙膑诈疯,反倒懒得管他了。庞涓放松了警惕,任孙膑卧于猪圈和游历于市井之间,不再理会。

后来鬼谷子的好友墨翟在齐国元帅田忌家里作客,得知了孙膑的遭遇,懊悔不已,没有想到想帮孙膑反害了他,遂向田忌举荐孙膑,田忌以偷梁换柱之法,从魏国救回孙膑,齐王看到孙膑学识渊博,正是朝廷需要的有胆有识、博古通今的胸藏兵书的奇谋之士,便任他做军师。孙膑后来屡建奇功,并最终在作战中打败了庞涓,为自己报了仇。

王充嗜书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

王充之所以能成为杰出的思想家,还得从他的青少年时代说起。

少年时代的王充聪慧好学,虽然家境贫寒,父母却节衣缩食,千方百计供他上学馆念书。从8岁到15岁王充一直是学馆里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秀的学生。15岁那年,乡亲们看他有出息,纷纷捐钱,保送他到京都洛阳太学深造。

太学是当时的最高的学府,也是一所贵族学校,里面都是挥金如土的显贵子弟,可是王充并不因为自己家境贫寒,衣着不整齐而自卑。王充拜当时在太学执教的东汉名儒班彪为师,在史学大家班彪的影响下,埋头书堆,遍览太学的藏书,但是他从不生吞活剥。渐渐的,爱独立思考的他开始不满足于在太学里学到的东西了。

同学们发现,只要没有课,王充便独自一人出门,而且一去就是半天。他会干什么去呢?有几个好事的同学感到捉摸不透,就悄悄地尾随其后想看个究竟。

当时东汉王朝正处于兴盛时期,首都洛阳城里更是一片繁荣。只见王充三转两拐的,来到城中的闹市区。

“好哇,原来这小子不在太学里老老实实温功课,却天天跑出来逛大街!我们都以为他每天点灯熬油用功到半夜,原来他大白天里串街走巷好逍遥呐!”几个同学偷偷商量着,打算把他当场捉住,并羞辱他。

刚这么说着,却突然不见了王充的影子。奇怪!他躲到哪儿去了呢?几个同学连忙一个铺子一个铺子地寻找起来。

终于,他们在一个书坊里发现了目标,只见王充站在一排书架前,捧着一本书,正在全神贯注地阅读着。

“好一个王充,原来你躲在这里用功哪!”一个同学从背后拍着王充的肩膀说,“怎么,太学里的书还不够你读的吗?”

王充吓了一跳,转身见是自己的同学,连忙做了个手势,朝那边坐在账柜后面的书坊老板努了努嘴,小声说:“别大声嚷嚷!这儿的书又多又好,很多是太学里看不到的,我没有那么多钱,买不起,只得常常跑到这儿来看。要是让老板发现我这个人光看不买,会把我轰出去的。”

其实,书坊老板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青年人。他差不多三天两头来,一翻开书,就似乎什么都忘记了,一会儿点头微笑,一会儿紧蹙双眉,一会儿又沉思默想。有好几次。书坊老板托着店门板,不得不对他说:“年轻人,我该关门啦。你要是还拿不定主意该买哪一本书的话,明天再来吧!”

王充听着,依依不舍合上书,不好意思地朝老人笑了笑,离开书坊。

如今,老人知道他是太学里的学生,如此好学,就愈加喜欢他。他径直走到王充的跟前,亲切地拍着他的脑袋说:“小伙子,你喜欢读书,以后只管来,只要书不弄坏就行了。”

得到书坊主人的允诺,从此,王充便把课余时间全泡在了书坊,几乎读遍了这里的每一册书。

当时的洛阳有许多规模较大的书坊,王充经常读完了这家,就到另外一家,只要见到他喜欢的书,他一定会想办法把它读完,通常都是书坊的门一打开,他就进去,直到关门为止。很多书坊的老板都为王充刻苦阅读的精神感动,为他大开方便之门,有的还在中午的时候给他准备一杯水。

就这样,王充几乎读过洛阳大小书坊的书,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打破了当时腐儒死扣经书,唯章守句的学风。这为他能写出像《论衡》这类充满哲理的激进论著奠定了基础。

后来,花了30多年的心血,熟练地运用许多自然科学知识,王充写出了85篇20多万字的巨著《论衡》,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