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题解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战国七雄中后来居上,扩张势头咄咄逼人,楚国成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对象之一。但楚怀王却放弃了合纵联齐的正确方针,一再轻信秦国的空头许诺,与秦交好。当秦国的诺言不能兑现时,秦楚战争便不可避免。自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起,楚国曾经和秦国发生多次战争,都是秦胜楚败。据统计,在屈原生前,楚国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战死疆场。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只能暴尸荒野,没有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
句解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手执吴戈锐呵身披犀甲坚,在车毂交错中与敌人开战。旌旗蔽日呵敌寇蜂拥如云,箭雨纷坠呵将士奋勇向前。敌寇凌犯我军阵呵践踏队列,左骖倒毙呵右骖伤于刀剑。
“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矢交坠”,两军相射的箭纷纷坠落在阵地上。“凌”,意为侵犯。“躐”(liè),践踏。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埋定车轮呵拉住战马,拿过玉槌呵擂动鼓点。战气肃杀呵苍天含怒,被残杀的将士呵散弃荒原。既已出征呵就没想过要回返,家山邈远呵去路漫漫。“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枹”,指鼓槌。“鸣鼓”,很响亮的鼓。“天时怼”,指上天都怨恨。“威灵”,威严的神灵。“忽”,渺茫,不分明。“超远”,遥远无尽头。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带上长剑呵操起秦弓,纵使首身异处呵无悔无怨。真是英勇无畏呵武艺超凡,你永远刚强呵不可凌犯。既已身死呵将成神显灵,你是鬼中的英雄呵魂魄毅然。“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诚”,诚然,确实的意思。“凌”,侵犯。“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
评解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继而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
屈原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和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