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送德轮行者》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曲赋文·送德轮行者》原文与赏析

杨万里

沥血抄经奈若何,十年依旧一头陀。

袈裟未著愁多事,著了袈裟事更多!

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所送者乃是一个法号德轮的行者。据诗中所云,此“行者”属 “头陀”之列,即是一个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有趣的是,诗人并没有照例说些告别的宽慰之类话,反倒以苦行没有什么好结果送之,在近乎调侃的语气中,表现出对这位苦行僧人的同情和对佛家超脱苦海的怀疑。

首句先以 “沥血抄经”来写德轮行者的苦行,韩愈有 “沥血以书辞”之诗句,此暗用其语。“沥血”,血一滴滴地落下; 《鹤林玉露》 引作 “刺血”。“沥血”或者 “刺血” 来抄写佛经,是表示极端虔诚的作法,也就是一种“苦行”。按照佛家说法,采取这种忍受身体巨大折磨的修行方法,可以求得解脱。然而作者却以 “奈若何”提出疑问: 对你来说,究竟怎么样呢?这一问,无异于当头棒喝,其中怀疑多于同情,警醒多于赞赏,从而自然引出了下句。

“十年依旧一头陀”,这是紧承 “奈若何” 而来的答案。“头陀”,亦作 “头陁”、“杜多”,乃梵语对苦行僧的称呼。本义为抖擞,谓少欲知足,去离烦恼,如衣抖擞,能去尘垢,故从喻为名。“十年”,言苦行时间之长。“依旧”,言依然如故,什么也没改变。那么,苦行还在苦行,解脱犹未解脱,你作为一个行脚乞食的头陀又要出外远行,究竟能得什么结果呢? 作者对 “行者” 的满腔怜悯和苦心点醒,尽在不言中。特别是“依旧”二字,把沥血抄经、行脚乞食的种种艰辛经历和身心交瘁、毫未解脱的目前情景,作了透彻的概括,足以发人深省了。

既然如此,何必当初。诗人将笔锋一折,逆转到当初未作苦行僧人的回溯:“袈裟未著愁多事。”“袈裟”,梵语,为僧衣;“袈裟未著”,即指未穿僧衣的平民装束,在那时候,感到人生扰扰,事务繁杂,心绪不宁,愁思满怀,因而看破红尘,毅然出家,只图无事萦心,立地成佛。然而事实怎样呢?

诗人就势再将笔锋加以顿挫,笔酣墨饱地写出了结句。“著了袈裟”,出家为僧,本该“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若,虽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铿锵之声,晔晔之色,不与易也”(南朝梁·慧皎《高僧传》)。整天过着无忧无虑、清高潇洒的生活。但是现实却是“事更多”!不仅沥血抄经,苦熬十年,还要出外云游,行脚乞食,身既愁风愁雨,心仍没有解脱,不知道何日是“苦行”的尽头!没有出家的诗人倒为著了袈裟的头陀发愁哀叹了,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德轮行者不幸命运的隐忧。

全诗平易自然,接近口语,而又一波三折,愈转愈奇,完全冲破一般送别诗的陈套,表现出新鲜泼辣的“诚斋体”的独特诗风。即使在对佛家苦行的看法上,诗人也独具只眼,表示了大胆的怀疑和讥讽。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首宗教诗,倒不如说是一首格调特异的反宗教诗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