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误·[俄国]格利鲍耶陀夫》作品提要|作品选录|赏析
【作品提要】
莫斯科高官法穆索夫的女儿索菲亚对其父的秘书莫尔恰林颇为青睐,只因为莫尔恰林可以伴随她枯坐通宵,而不吭一声。贵族青年恰茨基曾身处异国,但依然思恋旧日的情人索菲亚。国外漫游三年归来,他即来看望索菲亚,见她已移情莫尔恰林,不胜惆怅。法穆索夫对充满自由思想的恰茨基满怀厌恶。法穆索夫在官邸举行晚会,他想把女儿嫁给在军界前程远大的斯卡洛茹勃上校,索菲亚对这个赳赳武夫没有好感。晚会上恰茨基的举止与众不同,语言桀骜不驯,贵族们对他议论纷纷,说他是“神经病”、“伏尔泰分子”。深夜里,索菲亚在暗地里发现莫尔恰林不但不爱自己,反而对丫鬟心怀鬼胎,因而怒斥这个小人。恰茨基也目睹了这一场景。闻声赶来的法穆索夫以为是恰茨基与女儿串通一气捣鬼,他诅咒恰茨基,声称要把女儿赶到乡下。贵族的攻击、索菲亚的绝情使恰茨基感到绝望,他决定离开莫斯科,去寻找一个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的地方。
【作品选录】
第二场
法穆索夫、仆人、恰茨基
法穆索夫啊!亚历山大·安得列维奇,请坐。
恰茨基您忙吗?
法穆索夫(对仆人)去!(仆人下)对了,把各项事务记上日历本;否则一转身忘了。
恰茨基看您样子不太高兴;请问有什么原因?是否我来得不是时候?还是索菲亚·帕芙洛芙娜遇到什么不快的事儿?您脸上表情和各种行动都显得焦躁不安。
法穆索夫啊!老弟,你算猜着了,说我不高兴!……到我这年龄,不能再蹦蹦跳跳的了!
恰茨基没有谁请您表演舞蹈。我只不过问了一句: 是不是索菲亚·帕芙洛芙娜不舒服了?
法穆索夫唏,老天保佑!一句话问了千百遍!或者“索菲亚·帕芙洛芙娜是绝世美人”,或者“索菲亚·帕芙洛芙娜生没生病”。告诉我,你是不是看上了她?浪游了一转,回来想结婚?
恰茨基与你何干?
法穆索夫问问我不会吃亏,因为我与她多少挂点亲;从古到今,父亲总归是父亲。
恰茨基假如我求婚,你有什么意见?
法穆索夫我第一句话是: 别胡闹,老弟,管理家财要精明,而最要紧的是谋个差使干干。
恰茨基干差使倒行,阿谀奉承我觉得恶心。
法穆索夫你看,你们这种人就是自高自大!你知道吗,父兄辈是怎么做的?你们真该向老辈好好学习: 譬如说,我们,或者去世的舅父马克辛·彼得洛维奇。他餐桌上不用银器,全用金器;当差的有百八十个;身上挂满勋章;出起门来高头大马;他一直在宫廷内供职,而且那是什么样的宫廷?!那时可不像现在,还是叶卡捷琳娜女皇治世。那时候大臣一个个神气活现!脑满肠肥……你向他鞠躬,都不屑点个头理你。得宠的达官更神气,吃喝也与众不同。而你舅父!什么侯爵、公爵全不在话下。严峻的目光,傲岸的脾气。就是他,仰人鼻息时也得鞠躬如也: 有一次,朝觐皇上,他脚未站稳,摔倒在地上,后脑勺险些摔破。老人家“啊唷”一声,连喉咙都嘶哑了: 这下子博得皇上微笑。嘿,这一笑不要紧,他怎么的?你猜。他爬起来,整一整衣衫,待要行礼,又摔倒在地了,——这次他是故意逗趣的。皇上笑得更起劲,老头儿索性第三次又故意倒下了。啊唷,你说怎么样?我说他真聪明。他摔得痛,爬起来就精神了。尔后宫里打牌经常请的是谁?谁受到皇上的褒奖?马克辛·彼得洛维奇。谁最受大伙儿尊敬?马克辛·彼得洛维奇。是开玩笑吗!谁有权提拔百官?谁掌管发放养老金?马克辛·彼得洛维奇。你们现在这批人——等着吧!
恰茨基真的世风日下了,您满可以叹息流涕。目下的世道哪能和前朝相比?往事历历,却教人欲信还疑。那年头,谁甘心低首下心,谁准能立身扬名;不用在沙场上立功,只消你不怕后脑勺痛!有求于人的靠一边站去,谁也不屑理睬,有权有势的,大伙儿抢着捧。那是诚惶诚恐的时代,而且都打着忠于沙皇的招牌。我不想提您那位舅父,免得他冥中不安。现在不同了,即使有人生就奴性,也不至于甘心牺牲脑壳,给众人留作笑柄!所以有的老家伙,眼巴巴渴望平地高升,自惜此生虚耗,不由得感慨系之: 唉,也给我这么一个机会该多好!即使也还有人卑躬屈节,争宠邀功,可是目前社会上的清议,冷嘲热讽,使这些人不得不收敛几分。怪不得皇上的赏赐也不像以前那么优厚。
法穆索夫啊哟!上帝!他是个烧炭党!
恰茨基不,现在世道可不同了。
法穆索夫危险人物!
恰茨基大家呼吸自由点了,不再争先恐后地去扮演小丑了。
法穆索夫尽说些什么!而且说得滔滔不绝!
恰茨基在恩主家中闲呆着,一言不发,望着天花板打呵欠,陪同吃饭,轻脚轻手地挪个椅子、捡个手帕。
法穆索夫他竟想宣传自由!
恰茨基现在有的去旅行,有的住到乡村中去……
法穆索夫他连政府也不承认!
恰茨基有的人忠于事业,而不卖人情……
法穆索夫真该禁止这些人走近两京。
恰茨基我这就让您休息……
法穆索夫实在忍受不了,真气人。
恰茨基我无情地数落了您那时代,现在给您机会: 您删掉一部分,拿来回敬当前的世界。您这么办,我不会痛心落泪。
法穆索夫我不愿理你,肆无忌惮我不能容忍。
恰茨基我说完了。
法穆索夫幸亏我捂住了耳朵。
恰茨基干吗?我不想侮辱您的耳朵。
法穆索夫(顺口溜似地)流浪天涯,一事无成,回来后这么无法无天。
恰茨基我不再……
法穆索夫饶恕我吧。
恰茨基我无心继续争论。
法穆索夫让我松口气!
第三场
仆人(从外面进来)斯卡洛茹勃上校来到。
法穆索夫(不闻不问)早晚会有人扭你进法院,肯定。
恰茨基有人来拜访。
法穆索夫我不听,扭送法院!
恰茨基仆人向您通报。
法穆索夫不听,送法院!送法院!
恰茨基转过头看看,有人找。
法穆索夫(转身)怎么?造反了吗?我等着看热闹。
仆人斯卡洛茹勃上校来到。接见不接见?
法穆索夫(站起)驴子!得给你说一百次!见他,我接见,请进来,说我在家里等,说我十分高兴迎接他。快去,赶快。(仆人下。)先生,他面前请你留点神。这是出名的人物,很有身份,勋章抓到一大把,年纪轻轻,职位已可观,眼看马上要当将军。他跟前请你务必要虚心。嗳!亚历山大·安得列维奇,不妙,老弟!……他经常上门来,你知道,我是谁来都欢迎,而莫斯科什么事都加油加醋,传出去说他即将与索菲亚成亲。废话!他也许真有这心思,但我觉得还不用急于求成,到底索菲亚太年轻。不过,这也得看上帝安排了。他面前请你不要有理没理强辩,糊涂思想要抛干净。咳,还不见他进来!什么缘故?……或许,他到另一间房间里等。(连忙出去)
(李锡胤译)
【赏析】
俄罗斯象征主义大诗人亚·勃洛克指出:“《聪明误》是俄罗斯最具天才的戏剧,可是她是惊人的偶然性的杰作!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在此之前,俄罗斯的剧坛上,除了冯维辛的《纨绔子弟》外,几乎没有原创性的戏剧作品,有的只是模仿西欧戏剧的平庸之作。俄罗斯的民族戏剧尚在艰难的草创之中,突然《聪明误》横空出世,她直面俄罗斯的残酷现实,塑造了俄罗斯贵族阶层和官僚阶层的逼真的众生相,表达了最强烈的时代精神。
格利鲍耶陀夫的《聪明误》通过平常的爱情纠葛,表达了当时最深刻、最激进、最不合时宜的时代精神。因此我们可以读出这个剧作的双重结构。首先吸引观众眼球的是其表现爱情纠葛的表层结构,它是喜剧性的。沙皇帝国高官的千金小姐索菲亚在恰茨基、莫尔恰林和斯卡洛茹勃之间进行比较。她对他们的态度,再加上父亲与女儿之间在此问题上的冲突,是这出戏的喜剧线索。索菲亚对父亲的秘书莫尔恰林很有好感。然而莫尔恰林只是佯作迷恋索菲亚,实则对其丫鬟丽莎情有独钟,且伺机以言语动作挑逗她。在第四幕第十一场至十三场,格利鲍耶陀夫再现了莫里哀在《伪君子》第四幕所运用的手法: 藏在桌子底的奥尔恭亲眼目睹伪君子如何调戏自己的妻子,从而识破了其真面目。只是这里的人物更多了,在昏暗的大厅里,索菲亚在楼上张望,恰茨基躲在柱子后面,他们都在暗中偷看丽莎和莫尔恰林之间的对话: 莫尔恰林只是因为奉行其父的临终遗训——“对任何人都要讨好;对看守屋子的狗也要摸顺毛”,为了保住在法穆索夫手下的秘书的位置,所以“在首长女儿的面前只好假冒求婚人”,一面说着,一面他就开始对丽莎动起手脚来。目睹了这一幕后,索菲亚怒不可遏,一场喜剧就这样草草收场。
纠结在这个喜剧表层结构下面的就是剧作的深层结构,它是悲剧性的,它的人物与前面人物相重合,这就是贵族阶级内不同集团之间的“阶级斗争”,即以恰茨基为一方,以法穆索夫和斯卡洛茹勃等为一方的较量,是进步与反动、文明与野蛮之间博弈。在第二幕第二场,法穆索夫与恰茨基刚一见面,就唇枪舌剑地交上了锋。法穆索夫奴性十足,把肉麻当有趣,对当年的大臣对下属的骄横傲慢,对沙皇的卑躬屈膝大加赞叹,尤其提到舅父以行礼时摔交来取悦沙皇,获得宠幸。恰茨基立刻针锋相对:“那年头,谁甘心低首下心,谁准能立身扬名;不用在沙场上立功,只消你不怕后脑勺痛……现在不同了,即使有人生就奴性,也不至于甘心牺牲脑壳,给众人留作笑柄!”他还说,现在“大家呼吸自由点了”。他尖锐地揭露了沙俄社会中所谓“成功人士”的两面性: 对下是凶狠的“狼”,对上则是温柔的“羊”,并且他还渴望自由的空气。于是法穆索夫骂他“宣扬自由思想”。这是一回合。第二回合是第二幕第五场,这里恰茨基指斥窃据高位的人“年老昏聩,对自由生活深恶痛绝”,表明决不走仕途。在俄罗斯文学中对贵族阶级发起猛烈抨击的,恰茨基是第一人。在恰茨基的言论中“自由”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最后恰茨基只落得败走他乡的结局,在情场和社交场合,他似乎都是失意者、失败者,他沉痛地声称:“离开了,莫斯科!我不再旧地重游。我将上下求索,找一个受辱的心能够安静下来的地方。”《聪明误》的喜剧和悲剧重叠的双重结构透露出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挥之不去的特征: 在爱情故事中,在日常生活的杯水风波中,都会隐含着沉重的社会历史大话题。
对恰茨基的塑造,对他的自由思想的反复强调,表现了格利鲍耶陀夫对现实的深刻的洞察力,对时代精神的准确的领悟。恰茨基的思考在当时俄国社会中就有非常深刻的含义和背景。格利鲍耶陀夫通过这个形象所高唱的“自由”,成了那个时代先进分子最强劲的声音。他的同时代人普希金、克雷洛夫,比他略晚的赫尔岑、别林斯基、莱蒙托夫等,都以自己的方式或抨击专制制度,或歌颂自由,为俄罗斯的制度和心灵的革命提供了精神武器。沙皇俄国尽管偏安一隅,但欧洲的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思想还是传入了俄国,成了催促贵族中部分知识分子苏醒的春风。1781年至1783年间,俄国贵族革命家拉季舍夫写了长诗《自由颂》,在那里他肯定了人民的自由权利,还大胆抨击了暴君。拉季舍夫遭到沙皇当局的流放。格利鲍耶陀夫的同时代人普希金也创作《自由颂》等反抗专制制度的作品,遭到了被流放的厄运。1825年俄国贵族革命家在圣彼得堡带领其控制的军队起义,遭到沙皇政府镇压,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剧作家格利鲍耶陀夫本人也得风气之先,自己就是当时传入俄国的以追求人的自由为核心的启蒙思想的追求者和宣扬者,他是“十二月党人”思想上的同道,其实他恰好是通过这出戏宣扬了这种时代精神。再来看恰茨基这个形象,在剧本所表现的特殊的环境中引领时代风气者也是孤独者,一方面他们在贵族的环境中是“白乌鸦”,甚至是敌对者,另一方面他们暂时还得不到大众的理解。于是《聪明误》的题目就有了深刻的含义。这里的“聪明”不仅是指智慧,而且与进步思想相联系的,它也许来源于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一句话:“当聪明没有用处的时候,做一个聪明人真可怕。”在某个场合格利鲍耶陀夫自己说:“在我的喜剧里,二十五蠢材对付一个有健康思想的人,而这个人当然处在与社会、与周围环境的矛盾之中。”这个剧本表明: 在专制农奴制统治下的俄国,恰茨基处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境地。这里委婉曲折表达的乃是孤独的“十二月党人”的悲哀,孤独的拉季舍夫和普希金的悲哀,更是剧作家本人的悲哀。在剧本的第三幕,由于恰茨基的各种不合时宜、切中时弊的话语,他在上流社会被当成了异端邪说的鼓吹者,大家直接称他为疯子。由于索菲亚说恰茨基“神色不太对头”,一步步以讹传讹,他被上流社会的各色人等称为“神经病”、酒鬼,说他是伏尔泰分子,甚至有了他被关进监狱的风言风语。无独有偶,在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具有某些进步思想的奥涅金也被地主邻居当成酒鬼、共济会员。其实,恰茨基成了俄罗斯文学中贵族青年觉醒者——“多余人”的第一个代表,跟在他后面出现了奥涅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毕巧林(《当代英雄》)和罗亭(《罗亭》)等众多“多余人”形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部喜剧《聪明误》的悲剧性,恰茨基在俄罗斯主流社会看来是多余的人,他是孤傲的反抗者、旷野的呼告者,他的大声疾呼,似乎随风飘逝,好在终究引出了普希金们的遥远的回声。
剧本中法穆索夫、斯卡洛茹勃、莫尔恰林等人物也写得非常有“光彩”。法穆索夫式的贵族高官颟顸愚昧,以无知为时髦,以徇私舞弊为自豪。他的生活的重要内容就是吃饭、打牌。对知识和文明,他满怀仇恨,他说“学问这才是祸根”,声称要“除恶务尽,书本子一律烧掉干净”。他是个典型的农奴制贵族地主,人的价值,在他眼里是由此人拥有多少农奴决定的。他对公务马马虎虎,不论大小公事,从来不看内容,只要“签了字,就算完事”,因为他很清楚,只要巴结迎逢上级,依靠有势力的社会关系,就能保证官运亨通,一帆风顺。斯卡洛茹勃则是支撑专制农奴制社会的武夫,他敌视任何新思想,他指望在大学、中学里学生只接受“一、二、一”的军训,他主张派军曹“代替伏尔泰”去管理有学问的人,如果他们胆敢反抗,就军法从事,严加镇压。列宁在谈到20世纪沙皇政府镇压大学生的事件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引用了斯卡洛茹勃的这些“名言”。
《聪明误》的语言非常考究,大段的人物台词是用不同音部的抑扬格写成的,既有口语的自然生动,又有诗句的韵味。普希金非常欣赏《聪明误》,他曾预言说:“(《聪明误》的)诗句我不想多说: 其中的一半,应该会成为谚语。”普希金的预言基本成了现实。在现代俄语中,人们经常会引用《聪明误》中的名句,如“不管什么公文,签上字,就没我的事”、“祖国的炊烟,闻起都香”、“干差使还行,阿谀奉承我觉得恶心”等等。
(刘亚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