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Asoka,约公元前273—236在位),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
孔雀王朝的建立者为旃陀罗笈多。孔雀帝国兴起后,结束了古代印度的列国时代。列国毕,四海一,南亚次大陆的北半部山河第一次统一起来。旃陀罗笈多所开创的事业,为其子宾头沙罗所继承。他是阿育王的父亲,是帝国的第二代国王。阿育王母亲的名字各书记载不一,或称修波德朗吉,或称达尔玛,或称迦那帕达诃里阿尼。据《阿育王经》所记,她是瞻波城的一位婆罗门之女,色貌端正,国中第一,为宾头沙罗王所纳,开始置于宫中,后娶为夫人。当阿育王生时,其父宾头沙罗王作是念言,“我今无忧”,随即名此儿为阿输柯(即阿育),意为无忧(A意为无,Soka意为忧),故亦按意译称之为无忧王。
当阿育王18岁时,被宾头沙罗王派往阿般提省,作为总督,以毗底沙为首府。后来,据《阿育王经》记载,帝国的西北部重镇呾叉始罗城发生叛乱,原因是国王所派遣的大臣为治无道。宾头沙罗王又派阿育为该地总督,前往镇压。当阿育的军队兵临城下时,呾叉始罗人民未予与抵抗,相反出城奉迎,并请至城中,从此阿育初露头角。
阿育王在其第5号岩石敕令中说,他有若干兄弟和姐妹。在《阿育王经》中提到,其弟名毗多输柯,另有异母同父兄长名修私摩。在《锡兰编年史》中称前者为提须耶,称后者为修马那。大约在公元前273年,宾头沙罗王病逝,阿育王即位。据《锡兰编年史》所记,阿育王在夺取王位的斗争中,谋杀兄弟姐妹有99人,这显然是夸张的。不过兄弟之间争夺王位的事件,历史上屡见不鲜,《阿育王经》中所记的争夺王位的斗争,可能反映了一些真情。据说,当宾头沙罗王病重时,长子修私摩正在外征讨再度叛乱的呾叉始罗城。王欲以国事付之,令修私摩速返,另遣阿育前往镇压。但阿育在大臣成护的策划下按兵不动,待宾头沙罗王死后,随即称王,拜成护为第一大臣。修私摩闻讯后,为争夺王位,带兵速归首都华氏城,两军在城下对阵。据记载,阿育王的大臣成护施诡计,“于城东门作诸机关,刻木以为阿育王身及诸军众,掘地作坑与无烟火,以物覆之,复以燥土用置其上。”当修私摩攻城时,“见机关人悉皆不动,于是直前,即堕火坑自烧而死。”从此阿育王开始领理国事。大约在公元前269年,即称王后第4年,阿育王举行正式的登极典礼(灌顶仪式)。这4年可能是阿育王争夺王位的过程,有的学者认为是内战时期。
阿育王即位后,就追随其祖父旃陀罗笈多的事业,开始向外扩张。他曾征服过湿婆萨国,但其最大规模的扩张是对羯陵伽的远征。这是帝国时代最大一次,也是最有影响的一次对外侵略战争。羯陵伽是哥达瓦里河与马哈纳底河之间孟加拉湾沿岸的一个强国,在摩揭陀国难陀王朝衰落后的某一个时期重获独立。据古罗马的著作家普林尼报导,羯陵伽在旃陀罗笈多统治时代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拥有步兵60,000,骑兵1,000,战象700头。这个国家不仅在军事上很强大,而且由于海外贸易发达,在经济上也很富庶,这就引起了阿育王的注目。在他举行登极典札后的第8年(约公元前262年)开始向羯陵伽大举进犯。在他的第13号铭文敕令中说:“当慈颜的、诸神所宠爱的国王登极后8年,羯陵伽国被他征服;有150,000人从那里被虏走,有100,000人在那里被杀,同样多的死者还有许多倍。”从铭文所反映的情况来看,虽然数字有些夸张,但可以想象战争进行得一定是很激烈的。大量的被俘者可能被安置到王田或其他国有事业上。羯陵伽被征服后,设由皇室充任的总督统治,驻托萨里;另设两名属下长官分掌南北两部。至此帝国的领土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大,除半岛极南端(至迈索尔)一部分地区外,整个南亚次大陆基本上归入孔雀帝国的版图。阿育王所建立的疆域,在古代印度史上是空前的。这是孔雀帝国的极盛时代。
羯陵伽战争事件给予阿育王本人及其对内对外政策带来重大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转折性的变化。据佛教文献,阿育王在羯陵伽战争以后不久,在佛教高僧优波毱多的感召下皈依佛教,①对残酷的羯陵伽战争所造成的灾难深感悔悟。例如他在其第13号岩刻敕令中说:羯陵伽人所遭受的杀戮和虏掠,这是他所深切感到忧愁和悔恨的大事,“即使是在羯陵伽被杀的、死亡的和被俘的那些人的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在今天也被诸神所宠爱的认为是惋惜的。”这种表示,与其说是阿育王真诚的自责,不如说他能够适应形势的发展。不管怎样,战后阿育王在对内外政策的实践上确有转折性的变化,正如在他的第4号敕令中所说的,“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是“法的声音”。这就是说,在羯陵伽战后,阿育王不再施行暴力统治和进行侵略,而大力宣扬非暴力的佛教和“法”(Dharma,或音译为“羯磨”), 即代之以精神的统治和征服。从此以后向外派遣的不再是军队,而是传教团。
这一变化明显地反映在羯陵伽战后他所颁发的大量的铭文敕令上。这些铭文几乎遍及全国,主要有三类:一类是14种岩刻敕令,它雕刻在8个地区的岩石上,很象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的贝希斯敦铭文。由于古代印度与西亚交往密切,有的学者推测,阿育王的岩刻敕令,可能模仿大流士的实践。另一类是小岩刻敕令,发现在10个不同的地区。还有一类是石柱铭文敕令,发现在8个地区。在这些敕令里,阿育王大力宣扬他的“法”(或称“虔诚法”),即道德生活的基本原则和实践。阿育王坚持以家庭作为道德的基础,劝导人们要服从父母,尊敬师长;对待朋友、同伴、亲戚、苦行者和婆罗门要慷慨和友好;对待奴隶、仆从和贫苦的人要加以体恤;对所有的生物都要克制残暴的行为。阿育王废除了斗兽之类的血腥娱乐,限制杀生祭祀,并节制由来已久的宫廷狩猎游戏。阿育王的“法”是以佛教的伦理道德观为基础,强调仁慈的实践和虔诚的思想。在阿育王的宗教观念中,行动比仪式更为重要。
阿育王皈依佛教,开始只是作为俗世的信徒,这时,阿育王对其他各派宗教还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后来可能变成了佛教的僧人。我国旅印高僧义净曾见过阿育王穿着僧装的一尊偶像,当然这只能是名义上的出世。从此阿育王开始独尊佛法,积极宣扬佛教。大约在公元前253年,在阿育王的赞助下在华氏城召开了佛教的第三次结集大会。经这次结集,经律论三藏咸备。在这次结集后,阿育王开始向国外和国内的边远地方派出很多传教士,以宏扬佛法,其人名和所派往的地区如下:
传教士地区
摩迪安吉诃迦湿弥罗和乾陀罗
摩诃罗柯虚多希腊诸国,即西南亚的塞琉
古王国等
摩诃底跋摩喜沙门达勒,即位于纳巴
达河以南的国家
羯磨罗柯虚多(希腊人)瞿折罗(今之古吉拉特地区)
摩诃羯磨罗柯虚多 摩诃罗虚特罗国,即西北德干
罗柯虚多 伐纳伐希,即北诃纳罗地区
摩吉喜马 喜马拉雅地区
须那迦和郁多罗兄弟缅甸
摩晒陀和桑柯米特罗兄妹 锡兰(今之斯里兰卡)
摩晒陀和桑柯米特罗为阿育王之子与女(一说为弟与妹),他们皈依佛教后,在诸高僧的陪伴下被派往锡兰传教。锡兰国王替萨信奉了佛教,并舍眉伽园为精舍,其后遂成大寺。摩晒陀传入之经典,即经过第3次结集的巴利语经典。梵语佛典大部分北传。这样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经阿育王的宣扬和传播,不仅在国内大张,而且冲破了国界,开始变成世界性的宗教。
阿育王虽然笃信佛教,但并没有忽视对王国的统治。从他的铭文敕令来看,他也是古代世界勤于政事的一个帝王。他在其第6号岩刻敕令中表示:“报告者,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即使我在就餐、在后宫闺房、在内室、在厕所、在(抬着的)轿上、在花园,都必须(及时地)向我报告有关人民的事务。我到处都要处理人民的事务。”所谓“报告者”是保持国王熟悉民情国事的官吏,阿育王通过他们可以了解更多的情况。在他处理臣民的事务中,也包括有一些积极的公共福利事业,例如沿公路挖水井,植树木,以便利商旅;建医院和兽医院,种药草, 以利于人、畜疾疫的治疗等。在他的统治时代,帝国呈现出暂时的和平盛世。
阿育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他在敕令中自称为“诸神所宠爱的”;他称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赤子”。国王同神联系起来,并称臣民为“赤子”,这些前所未见的用语表明,帝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到这时已达到了高峰。在国王之下有皇太子和他的第一大臣成护辅佐朝政。波利沙特是大臣会议,它在政治上也起重要作用。边远的重要地区,设总督统治,通常由王子充任。铭文敕令提到有4个这样的总督,分别统治呾叉始罗、乌贾因、托萨里和修伐纳吉利。阿育王之子鸠那罗为呾叉始罗的总督。《法显传》提到乾陀罗为阿育王子法益所治之处。在地方次于总督的统治者称为普罗第希诃,相当于省长。在地位上居于省长之下的,铭文还提到一些官吏,其中有两个官职是很具特色的:一个是监督“法”的执行的官吏,称“羯磨-摩诃马特罗斯;另一个是乌罗迦布米诃,他大概负责所有的公共事业,例如供应饮水,管理公园、乘凉的榕树、芒果的丛林,以及沿公路而设置的旅行者的休息室等。
阿育王用许多具有印度独特风格的建筑物和精美的艺术品装饰了他的国家。他的宫殿雄伟壮观,据《法显传》所记,“巴连弗邑(即华氏城)是阿育王所治,城中王宫殿,皆使鬼神作,累石起墙阙,雕文刻镂,非世所造。”这座宫殿虽已成废墟,但从目击者法显的惊叹可以想像出它当年的豪华。在桑奇地方所保存的大窣堵波(中国旅印高僧称之为佛塔,这是奉祀佛骨的地方),是古代印度建筑艺术的标本之一。这座至今犹巍然矗立的大窣堵波就是在阿育王时代开始用砖建成的,后来又加以扩大,并砌上一层石块。窣堵波是一个半圆形的房子,直径约130公尺,在其周围有环行的道路,并围绕以栏楯,有4个大门(东、西、南、北),每个门上都有以佛教题材为中心的精致的雕刻,这是研究佛教雕刻艺术的很好材料。按佛教传说,他在全国各地建立起84,000个窣堵波。这个佛教惯用的夸张的数字,说明阿育王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窣堵波。
阿育王建立的带有铭文敕令的圆形石柱,也是古代印度雕刻艺术的重要遗迹。石柱是以整块岩石雕刻而成,高达9公尺。这种圆石柱有30多个,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在鹿野苑所建立的独石柱是最著名的,柱头带有精心雕刻的4个半身狮象,极其生动、精致而又庄严。阿育王在巴罗巴尔山中所开凿的石窟大厅的墙壁, 磨光得照耀如镜, 也反映了当时建筑雕刻的卓越水平。
在佛教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阿育王皈依佛教前施行暴政的一些传说,例如斩500臣首,杀500婇女以及设人间地狱等。这些传说同对阿育王皈依佛教后所作的种种善行的传说一样,都是夸张的,其目的无非是藉以表明佛法度人的威力,因此对这两方面的材料都应该批判地接受。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史上的一个大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宗教家。他第一次把广大辽阔而四分五裂的南亚次大陆除极南端外基本上统一起来,纳入到一个政权号令之下。他在羯陵伽战后,能够顺应形势,放弃穷兵黩武的政策,大力宣扬佛教和“法”,施行较为宽容的政策。这虽然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但也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从而不仅在国内享有声誉,而且名扬海外,人们给予他以“伟大的”尊号,在历史著作中常常称之为“伟大的阿育王”。在我国的宁波还有阿育王寺,可见阿育王在中国也是有影响的。佛教的创始当然应归功于释迦牟尼,但它的大展宏图是在阿育王时代。阿育王不仅笃信佛教,而且象是一个教主,积极维护佛教的统一,反对分裂,对那些图谋搞分裂活动的僧尼,阿育王在其桑奇小圆柱敕令中指示,“须著以白衣放逐之”。由于阿育王的积极活动,佛教不仅在国内广为传播,而且扩及到海外,使佛教开始变成为世界的宗教。
阿育王大约在公元前236年病逝。关于阿育王的子嗣和继承问题,各书记载不一。在铭文中只提到一子,名提伐罗,但在其他材料中却无此名。从文学传说来看,有三子较为重要,即摩晒陀,鸠那罗和迦劳诃。在《伐优往世书》中提到鸠那罗统治8年,其继承者有5人,最后一个为布利哈德罗陀。在《阿育王经》中却提出三波地在阿育王死后以海水灌顶登极为王。在其他文献中还提出一些不同的名字和说法。究竟谁是阿育王的直接继承者,目前学者还各持己见。关于孔雀帝国的末王,一般认为是布利哈德罗陀。大约在公元前187年,布利哈德罗陀为其将军补沙弥多罗所杀,孔雀王朝告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