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英国戏剧家和诗人。他在戏剧艺术的发展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西方文艺评论界把他同荷马、但丁和歌德并称为世界四大诗人。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中部沃里克郡艾汶河上的斯特拉福镇。父名约翰,早年是自耕农,1551年迁居到斯特拉福镇,开了一家店铺,经销皮革制造品兼营农产品的生意。约翰的家境逐渐富裕起来,1557年他同当地富家女儿玛丽·阿登结婚,生了8个子女,存活5人,莎士比亚行三,也是长子。1566年,约翰担任了镇上公职,三年后,又当选为镇长。

莎士比亚约7岁时,进入当地圣十字文法学校,学习拉丁语、文学和修辞学。十五、六岁时,因父亲的生意亏损,家道中落,在家协助父亲作生意。1582年,莎士比亚18岁,同比他年长8岁的邻乡富裕农民的女儿安·哈瑟维结婚,次年5月,生女儿苏珊娜。1585年又产孪生子,女名裘迪丝,儿子名哈姆纳特(11岁夭亡)。

从1585年到1592年,莎士比亚的经历不详,据传说,他当过乡村教师,又传说他当过兵。约在1587年,莎士比亚去伦敦。去伦敦的原因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他跟随某巡回演出的剧团前往。另一种说法是他的同乡理查·菲尔德在伦敦经营一所印刷所,莎士比亚去那里谋生。流行最广的传说是说他曾潜入乡绅托马斯·路希爵士庄园的苑囿违禁猎鹿出了事,逃往伦敦。这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说法使得这一苑囿现在成为英国的名胜古迹。

据传说,莎士比亚热爱戏剧,初到伦敦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好在一家剧院门口当马夫,侍候骑马前来看戏的富人。后来他加入剧院,扮演次要角色,再后,他担任导演。当时伦敦有几家固定剧院,需要经常变换节目,迫切需要剧本,莎士比亚便改编旧剧本,同时创作新剧本。

英国最初的剧团没有固定的戏院,剧团经常在全国巡回演出。为了避免惩治流浪者血腥立法的迫害,剧团职业演员都投靠贵族或宫廷,算作仆役、侍奉,求得庇护。莎士比亚最初参加了“海军大臣侍奉剧团”,约在1594年参加了“御前大臣侍奉剧团”,并成为该剧团的股东。1603年,该剧团改名为“国王侍奉剧团”。

莎士比亚天资聪颖,工作勤奋,善于思考,勤于向前人学习,向生活学习。1592年以前,他已编出《亨利六世》、《理查三世》和《错误的喜剧》。这年3月3日,伦敦玫瑰剧院开始上演《亨利六世》,这场戏的演出展示了莎士比亚的才华。当时的剧作家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才子”,他们对来自农村、学历浅薄的莎士比亚突然成为剧坛的明星,深感不安,羞与为伍。名噪一时的戏剧作家格林在给同行的公开信中攻击说,莎士比亚是一只“青云直上的乌鸦,利用我们的羽毛美化自己,用演员外衣掩盖起狼虎之心;他写了几句虚夸的无韵诗就以为能同你们中最优秀的人比美;他是地地道道的打杂工,却自以为在英国只有他才能‘震撼舞台’”。

莎士比亚时代,寻找贵族充当庇护人是当时的社会风气。莎士比亚的庇护人是南安普顿伯爵亨利·娄赛斯雷。他的两篇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和《克鲁丽丝受辱记》就是由他的同乡理查·菲尔德出版,献给这位伯爵的。1596年,莎士比亚得到伯爵的帮助,替父亲申请并获得家徽,于是莎士比亚家成为世袭的乡绅。莎士比亚的家乡离伦敦约100英里,据推测,他每年回家探亲。1597年在家乡购置了房产。1602年,又在家乡购置了127英亩地产。大约在1610年,莎士比亚回到故乡,同女儿苏珊娜和裘迪丝居住在一起,但仍给剧团编写剧本,1616年4月23日逝世。葬于镇上的圣三一教堂。有关莎士比亚传记资料很少,但我们可以从他遗留下来的作品了解他。应该认为“莎士比亚是莎士比亚的唯一传记作者”。

莎士比亚一生共写了两部长篇叙事诗,37个剧本,154首十四行诗和一些杂诗。莎士比亚生前,只有长诗和十四行诗集以及少数剧作出版。1623年,他的剧作才由他剧团老同事约翰·海明琪和亨利·康德尔搜集整理,编印成《莎士比亚戏剧集》,收入36个剧本,没有收入《泰尔亲王配力克力斯》。剧目是按喜剧、历史剧和悲剧编排的。他们为这部戏剧集写了序言,称赞作者善于模仿自然,表达自然。著名的戏剧家本·琼生在为这部戏剧集题词中,称莎士比亚为“时代的灵魂”,又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

经学者们研究,一般把莎士比亚创作按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一)1590—1600年为历史剧和喜剧时期;(二)1601—1607年为悲剧时期;(三)1608—1612年为神话剧(传奇剧)时期。

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时期为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那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学艺术兴盛。英国击败西班牙的海上入侵(1588)后,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年轻的莎士比亚初到文物汇粹的首都,以乐观主义精神从事创作。

《维纳斯与阿都尼》(1592—1593)是莎士比亚最早的诗作,它的内容是写爱情女神维纳斯对青年阿都尼的爱慕与追求,以及她的坚贞不渝的爱情。此诗出版后风行一时。《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写鲁克丽丝因受辱而死一事导致罗马王政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国,诗的主题是谴责强暴,申张正义。这两部长篇叙事诗题材来源于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作品。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约在1592至1598年陆续完成。大部分诗组是写诗人同一位青年贵族友谊的沉浮变化;最后是诗人对一位黑肤色女子的钟情。有些学者认为,这部诗集是自传性质的作品,但是难以证实。

在第一时期,莎士比亚写了九部以英国历史为题材的历史剧。《约翰王》是写约翰在位(1196—1216)时内外政策的失败。其他八部分为两组四部曲。前四部曲是《亨利六世》上、中、下三篇(1590—1591)和《理查三世》(1591),涉及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亨利六世冲龄即位,贵族相互倾轧,英国在英法百年战争的奥尔良战役(1429)中失利,国内先后爆发了杰克·凯德起义(1450)、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封建集团之间的玫瑰战争,直到理查三世被杀,都铎王朝统一国家。后四部曲是《理查二世》(1595)、《亨利四世》上、下篇(1597)和《亨利五世》(1598)。这一组剧本写的是理查二世昏庸,他的堂弟篡了王位称亨利四世,诸侯不服叛变,被亨利四世敉平。但王太子威尔斯亲王同下层社会流氓鬼混一起,胡作非为,王室前途堪忧。太子即位后,改过自新,称亨利五世。他恢复对法战争,阿金库尔一役(1415)获胜,迫使法王将公主许配亨利,又把王位继承权让给英王。这两组四部曲探索了英国100多年(1377—1485)间的内忧外患、兵连祸结的历史。莎士比亚写历史剧的目的在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古喻今,预示未来,宣扬爱国主义。他担心因争夺伊丽莎白的王位继承权而重新发生封建内战,因此他严厉地批判了封建内战,谴责它是“狮子争夺窝穴”的不义战争。他认为历史经验是:“凶恶、残酷、荒唐、暴戾、违反人性”的战争造成流血惨祸,使人民颠沛流离,国土满目疮痍。莎士比亚揭发封建暴君,批判封建暴政。在他笔下的封建暴君理查三世以血腥手段篡夺了王位,他就得以血腥手段统治。他以歹徒自许,仇视人间太平,生来就是为了把人间变成地狱。莎士比亚希望通过道德改善的办法,把封建君主改造成为资产阶级的开明君主,以制服封建势力,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路。他塑造的亨利五世就是改恶从善的理想君主,能为人民谋利益,为国家争光荣。他理想中的国家就象音乐般和谐,奏出一串串丰满生动的旋律。

第一时期莎士比利还写了十部喜剧。最初的喜剧创作《错误的喜剧》(1592)、《驯悍记》(1593)、《维洛那二绅士》(1594)和《爱的徒劳》(1594)等是学习古代罗马和英国优秀戏剧传统的习作。从《仲夏夜之梦》(1595)以后,剧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较明显的提高。《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1599)、《皆大欢喜》、《第十二夜》(1600)被称为莎士比亚四大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性。莎士比亚在他的喜剧剧作中赞美人文主义理想,宣扬仁爱精神,歌颂纯洁坚贞的爱情和患难不移的友谊,宣扬个性自由与幸福。剧中洋溢着作者爱国主义热忱和乐观精神。作者认为爱情是一种不可抑制的天然感情,可以战胜一切。他抨击了封建道德、封建压迫和封建门阀观念,批判宗教禁欲主义和清教思想以及早期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和尔虞我诈等等现实世界的邪恶。

第一时期还写了三个悲剧,《泰特斯·安德路尼克斯》(1599),是写罗马流血内讧的故事。《裘力斯·恺撒》(1599)是写罗马共和派反对恺撒独裁政治而形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是写一对青年分属于两个世代为仇的封建家庭,他们之间的爱情受到阻挠,导致两人殉情。作者以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主义,但全剧的基调是赞美青春和爱情,沉浸在欢欣和对幸福向往的乐观气氛之中。结局是双方家族鉴于世仇造成惨痛后果而和解,给这一对情人塑了金像。人文主义原则获得胜利。虽然这是一出悲剧,但却是别具一格的悲喜交集的戏剧。

创作的第二时期,是新旧王朝交替时期,王权与资产阶级联盟的矛盾日益严重,资本原始积累造成的贫富对立,贵族密谋夺取女王政权,以后又密谋废黜詹姆士一世,天主教会也妄图政变,清教运动和人文主义冲击着封建社会。所有这些说明英国进入严酷动荡时代。莎士比亚把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社会关系、阶级关系的矛盾归结为善恶道德问题,他主张以道德改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当时资产阶级还较软弱,莎士比亚找不到幻想中的理想君主,他又反对人民革命运动,依靠个人的力量同黑暗的社会斗争,所以必然陷入悲观主义。于是他由对人文主义理想的向往和赞美转向对现实的揭发和批判,他从写喜剧转向写悲剧。作品笼罩着晦暗的色彩和阴郁压抑的气氛。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创作了七部悲剧:《哈姆莱特》(1601)、《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5)、《麦克佩斯》(1605)、《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606)、《科利奥兰纳斯》(1607)、《雅典的泰门》(1607)等。前面四剧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揭发控诉了社会罪恶与黑暗。《哈姆莱特》是写王子哈姆莱特的父王被叔父暗害,王位被篡夺,母亲改嫁叔父,父亲阴魂要他报仇。作者把哈姆莱特塑造成为一位人文主义思想家,并给他注入了自己的理想。哈姆莱特把家庭悲剧同社会联系起来,认为英国是一座监狱,处于颠倒混乱的时代。他为了实现人文主义理想,扫荡社会罪恶,决心“重整乾坤”。但他只想到个人的作用。这说明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家在批判社会罪恶方面是有威力的,但在行动上却软弱无力,只能以失败告终。这是当时人文主义者的通病。《奥赛罗》(1604)一剧中写的是出身名门贵族的苔丝德蒙娜冲破种族偏见的障碍勇敢无私地爱上了奥赛罗。奥赛罗是一位黑肤色的摩尔人,他是人文主义者心目中的英雄。他误中阴谋家伊阿古的奸计,为了维护爱情的真诚,掐死了自己的爱妻。作者以爱情理想的破灭控诉了极端利己主义和邪恶势力。《李尔王》写的是李尔王失去王位之后,不堪长女、次女的虐待,奔向荒野在暴风雨中流浪,这时他才想到社会的不平和民间的疾苦,最后发狂而死。作者在剧中揭露金钱利欲败坏了伦理关系,并使人情浅薄, 世界冷酷。《麦克佩斯》(1605)一剧说明权位野心使得麦克佩斯由国家功臣、民族英雄变为弑君篡位的暴君,最后身败名裂。作者指出人文主义的仁爱精神是人的天性,野心使人残暴违反人性。麦克佩斯的悲剧就在于野心战胜了善良的本性。《雅典的泰门》(1607)的主题是批判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作用。金钱换来的虚伪友谊使泰门倾家荡产,尝尽世态炎凉,变成厌世主义者。他在咒骂人类仇恨人类中疯狂而死。

在这一时期中,莎士比亚写了三部喜剧:《特洛伊洛斯与克瑞西达》(1602)、《终成眷属》(1603)、《一报还一报》(1603)。这三部喜剧都是写爱情,但爱情之上笼罩着背信弃义、道德沦丧和社会罪恶的阴影,这些喜剧失去了早期喜剧的特色,喜剧含有悲剧气氛,实为悲喜剧。

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抒写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人文主义原则在现实社会受到挫折,但他并没有放弃它,而是把它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到了第三时期,他感到他的思想与现实的距离更远了,言论自由受到官方压制,文坛呈现颓废气氛。他不能沿着悲剧创作的批判方向继续前进。莎士比亚找不到实现他理想的途径,于是他由写悲剧转为写神话剧。他的神话剧虽然也触及社会黑暗势力,但他企图以抽象的道德感化罪恶,以宽恕的精神求得和解。他把希望寄托于幻想中的理想世界。这一时期除与别的作家合写的《亨利八世》(1612)和《泰尔亲王配力克力斯》(1608)外,他写了《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和《暴风雨》(1611)。这三部剧本情节大致相似,人物和背景都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剧中人物惨遭不幸,几乎成为悲剧,但由于偶然原因度过劫难,诬陷得昭雪,冤仇得和解。例如《暴风雨》是写米兰公爵的弟弟企图弑君篡位,公爵流亡荒岛,他以神奇力量让罪人们认识以前的罪恶行为,改过自新,得到宽恕,仇人重新和好。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所写的理想社会是没有官府,没有国君,没有私有土地,没有贫富,没有刀兵,人们依靠大自然的恩赐过着无知无识、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是作者理想幻灭后,对人类前途的模糊憧憬。作者认为达到理想的手段主要依靠道德改善,悔悟和宽恕。

莎士比亚是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又是一位资产阶级思想家。他以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批判封建主义和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思想,反映人民的愿望和利益,为资产阶级革命从思想上、舆论上做了准备,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的进步作用。

莎士比亚对社会现象和时代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敏锐的观察和思考,他褒贬了一系列帝王将相,他勇敢地揭发了宗教的伪善和欺骗。他说:“在宗教上哪一桩罪大恶极的过失不可以引经据典,文过饰非,证明他的确上合天心。”他提倡人道主义,反对神道主义,颂扬人的价值,宣扬人的尊严,赞美人的理性和力量。他呼吁把人的思想感情从宗教束缚下解放出来。莎士比亚以欢乐的心情赞美人文主义生活理想,歌颂爱情和友谊,宣扬个性解放和争取个人幸福的权利,反对封建压迫、封建道德和封建门阀观念以及宗教禁欲主义和清教思想。他刻画了鲍西娅、罗赛林、苔丝德蒙娜、考狄利亚、朱丽叶等等新女性的可爱形象。

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莎士比亚就敏锐地揭示了资产阶级为发展自己所表现出来的弱肉强食的掠夺本质。作者揭露资产阶级把大鱼吃小鱼奉为自然界的法则,为他们掠夺找到理论根据。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的罪恶作用,他说,金钱可以使黑白颠倒,丑恶错乱,是非混淆,尊卑异位等等。马克思称赞他绝妙地描绘了货币的本质。

莎士比亚认为,戏剧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本来面目,给他的时代看一看自己演变发展的本来面目。”莎士比亚对现实社会的观察是深刻的。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封建社会晚期英国历史的面貌和历史运动的图景,展示了十六世纪五光十色的英国社会画面,刻画了社会各阶层的典型人物,精雕细刻了他们细致的心理特征。他写出了正反面社会势力的冲突。他既逼真地暴露现实,又坚定地批判现实。莎士比亚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密切地结合了浪漫主义。他的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哲理。他以丰富多彩的想象创造出高远深沉的意境,又以颇富感情色彩的热烈幻想来描绘理想世界。莎士比亚塑造了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佩斯、夏洛克、理查三世、福斯塔夫等等不朽的艺术典型。

莎士比亚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和英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又吸收了欧洲各国新文化、新思想和创作技巧。他打破了传统戏剧创作模式和方法,打破了悲剧和喜剧的界限,在创作方法方面取得伟大成就。

莎士比亚的戏剧题材来自旧剧本和小说,有关英国历史的剧本,取材于霍林雪德编写的《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编年史》,有关罗马历史的剧本取材于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

莎士比亚的作品语言丰富多彩,形象鲜明生动,有优美高雅的诗句,有粗犷俚俗的言词,有哲学思辩的议论,有幽默诙谐的科白,有诗意浓郁的抒情,有社会生活中的交际语言。莎士比亚把民间的口语、谚语、俗语、格言等都搜集在他的语汇里,并予以新的创造。他长于恰当的形象比喻,传神有力。他能找到适当的字眼维妙维肖地描绘事物和人物。他的语言有强烈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莎士比亚丰富了英国语言。

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有很高的评价。在他们著作里,谈到莎士比亚的地方极多。恩格斯高度称赞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他认为将来戏剧的发展应当是“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①马克思也赞扬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指出他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上的重大成就,提出了“莎士比亚化”②的创作原则。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