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利哥里一世(Gregory Ⅰ,约540—604),罗马教皇,590—604年在位。中世纪教皇制的奠基人。在他任教皇之前, 罗马教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势力已相当强大,罗马主教已占据全基督教会的荣誉首席地位,有权召开西欧基督教会宗教会议,讨论教义教规,监督西欧教务。但是,罗马主教对其主教区以外的教会并无任何管辖权。而格利哥里一世利用混乱的时局,使罗马主教在教义上获得了西欧教会的首席权威,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东方教会人士的承认。
约公元540年,格利哥里一世出身于罗马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家族拥有宫殿和巨大财富,在罗马教会中也占据要津。他的曾祖父在483年被选为罗马主教,即菲力克斯三世。他的父亲在晚年也钻进教会,获得枢机助祭的神品。①他自己借助于家族势力,在573年(32岁时)当上罗马执政官。他看到教会在意大利比世俗政权权势更大,所以在他父亲死后,便弃俗隐修,把家产捐献给教会,把自家的一所房屋变成隐修院,以圣安德烈命名,同时在他家族西西里的领地上,建立起六座隐修院。这些作法大大提高了他在教会中的声望。579年,他被罗马主教佩拉吉二世提升为枢机助祭,担任罗马主教秘书。不久,又被委于要职——罗马主教驻君士坦丁堡代表。六年后,他离职返回罗马,担任他自己创设的安德烈修道院院长。590年,佩拉吉二世去世,他被推举为罗马主教。由于罗马正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又面临着来自北方的伦巴德人的威胁,格利哥里一世不敢贸然上任,只是在东罗马皇帝的催促下,才于当年9月3日就职。
格利哥里一世上台时,罗马教会已经具有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几个世纪来,它从皇帝和大土地领主们那里接受了大量带有奴隶的领地。六世纪时,在东罗马帝国与哥特人战争期间,许多贵族上层人物躲进教会中,或乞求教会的保护,使得罗马教会政治势力骤增。特别是在535年拜占庭收复意大利以后,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既操纵罗马教会的一切行动,又利用政权力量支持罗马主教,使得主教拥有更多的特权,教会法庭的职权亦更加扩大。罗马主教不仅掌握神权,而且负责城市建筑,进行文化垄断,甚至充当调停代表,与入侵者谈判。
格利哥里一世上台时,意大利正处于动乱之中。查士丁尼在六世纪中叶后,已经无力控制意大利,仅设立一个拉温那总督区。罗马人和意大利人因面临着伦巴德人的劫掠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所以把掌握神权的罗马主教看成是天然保护人。格利哥里一世便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野心勃勃地扩充世俗权力。
他一上台,就采取断然措施,集罗马政教大权于一身,成为中世纪罗马城第一个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者。他独揽兵权,自称“总司令”,用教会银库给饷,指挥抗击伦巴德人袭击;他下令拆毁异教神庙,修建城垣,把罗马城改造成中世纪的基督教城市。他还铸造货币,开办学校,控制罗马法庭,培植一大批亲信神职人员。
当时,罗马臣属于拉温那总督。教皇看到拜占庭帝国无力顾及意大利,便图谋摆脱它的控制。表面上,他遵从教皇须经皇帝批准才能祝圣登位的规定,并把罗马部分经济收益上交拜占庭。但在意大利本土上,他却称拉温那总督是“无用而琐屑之长物”,擅自以罗马和意大利保护人自居,封立那不勒斯君主。592年,伦巴德王阿机鲁勒夫进攻罗马时,他背着拉温那总督与伦巴德王谈判,通过信奉基督教的伦巴德王后使其丈夫改宗,双方一度结成同盟。当他鼓动拉温那居民投降伦巴德国王时,遭到拜占庭皇帝的怒斥,他却复信抗议。602年,百夫长福卡斯残暴地杀死拜占庭皇帝摩里斯及其五个儿子而称帝,格利哥里一世对此备加称赞,向新皇后写信,声称:“长期加于我们颈项上的重负业已解除,代之以皇帝大权温和的羁绊”。
格利哥里一世这个纵横捭阖的政治野心家,还处心积虑地扩张教皇的权势,争夺对欧洲基督教会的最高领导权。他任罗马主教时,基督教会尚未正式分裂为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而是存在着以罗马教会为中心的拉丁派(西方派),和以君士坦丁堡教会为中心的希腊派(东方派)。罗马与君士坦丁堡教会都具有帝国内基督教会首席的荣誉。为了压倒君士坦丁堡教会,格利哥里一世还通过下列三方面来扩充自己的宗教政治经济势力。
一、设立庄园总管。格利哥里一世趁意大利天灾人祸造成的混乱局势,大量侵占地产,把管辖范围扩大到意大利中部以及西西里、撒丁尼亚和科西嘉。他按照帝国庄园管理办法来经营,把土地分成小块分租给农民,收取相当苛刻的现款或实物地租。他给每处庄园委派一名管家(通常是神职人员)。管家须向教皇呈送详细报告。格利哥里经常对各庄园管家发出详细指示,如年老不孕的母牛、不中用的公牛、年久即将生锈的农具均应立即出售,以便从它们身上捞得一些利益。格利哥里不仅使庄园管家掌握当地政治、经济大权,而且使他们握有干涉当地主教补缺、召开地方宗教会议、镇压异端以及训戒主教的权力,还须随时向教皇汇报当地教区神职人员的行动的职责。这些措施使得该地主教进一步隶属于教皇。
二、在西欧到处建立修道院,作为他扩大宗教势力的据点。当时的修道院实际上是俗人依附教会过苦修生活的团体。修道院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脱离当地主教管辖。格利哥里一世派出许多修道士深入西班牙、高卢、不列颠和北非等地,广建修道院,允许修士扩建庄园,出租土地,经营商业,使教会的土地和资金大幅度上升。格利哥里一世进一步通过西欧各地的修道院来控制当地主教和教会,并使当时唯一的修道团体——本笃会在伦理说教上服从教皇领导。
三、向西欧、北非传教。596年,格利哥里一世派四十名修道僧到信奉异教的不列颠传教。他先利用英格兰王后,即信奉基督教的法兰克公主劝使其丈夫改教,进而使整个部落皈信基督。他指示传教士对异教神庙不要马上摧毁,而要向它洒圣水,把基督教仪式、节期与异教献祭惯例结合起来,逐步地、和缓地消灭异教遗迹。在西班牙,他争取西哥特王皈依罗马教会,并向当时的西班牙主教(教皇在驻君士坦丁堡时的密友)强调,对异教皈依要放宽礼仪上的限制,“外部礼仪并非唯一重要”。在高卢,法兰克墨洛温王朝信奉基督教,格利哥里一世经常向克洛维的子孙们写信劝训,要他们向西欧发展基督教。他对非洲总督指出,除了用和平的传教方式外,在传教难于进行的地方,可以“发动几次战争”。后来有些学者称他是十字军东征思想的首倡者。
此外,格利哥里一世还借着同其它教会主教们(包括东部主教)和世俗统治者通信的方法对教会事务发号施令或进行指责,使得罗马主教俨然成为西部教会的首领。
后来这位罗马主教凭借着强大的政治、经济、宗教势力,直言不讳地向拜占庭皇帝要求承认罗马主教是圣彼得的继承人,是全基督教会的首领。当拜占庭皇帝企图抬高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地位来压制罗马时,格利哥里一世立即指出;“帝国的和平取决于教会内的和平”。当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自称“普世宗主教”,企图凌驾罗马教会之上时,格利哥里不明说只有罗马才有资格,而是打着君士坦丁堡教会的做法有损于其它地方宗主教的利益而进行抵制,自己却“谦恭”地称为“上帝的众仆之仆”。罗马主教宣布,教皇的称号“波普”只能属于罗马教会,其它主教不得以此自称。
格利哥里一世的上述活动为后来教皇国(756—1870)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教皇体制。他在西欧的传教活动把当时的“蛮族”世界联成一片,为后来查理帝国的建立作了某种准备。而且这种传教活动,无论是暴力的或是和平的方式,都进一步推进了欧洲封建化的过程。
格利哥里一世的拉丁教会著作大多流传下来。影响比较大的是《伦理丛谈》三十五卷和《教牧法规》四卷。前者既是对《圣经》的诠注,又是教会伦理的教科书。后者是主教们的职务指南,先后被译为英文、希腊文。此外,他在四卷本的《对话录》中,把世界描绘成充满了恶魔、巫师在行奇迹,宣传最后审判①的恐怖情景以及来世罪人受苦、好人享福之类的迷信故事,还说他本人就能行神迹,使反叛皇帝的人立即瞎眼。在这些离奇的描述中,格利哥里一世把炼狱②描绘得尤为活灵活现,进一步完善了罗马教会关于人死后要在炼狱中受苦涤罪的教义。这一教义在十五、六世纪被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所否定。
在宗教仪式上,格利哥里一世也进行部分改革,明确指出了基督教会主要仪式——弥撒的祭典性质,主持编订了教会音乐《格利哥里颂歌谱》,至今通用于天主教弥撒仪式中。
格利哥里一世死于604年3月12日,葬于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后世天主教会称他为“伟人”、“四大拉丁教父①之一”,以及“格利哥里大教皇”。① “教父”译自拉丁文Patres Ecclesiae,意为“教会的父老”,指在神学上具有权威的早期著作家。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拉丁教父”是以拉丁文写作的教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