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山东的陈毅也参加了唱和》毛泽东诗词故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远在山东的陈毅也参加了唱和

毛泽东和陈毅都是井冈山时期的工农红军主要领导人。

陈毅元帅

陈毅是四川乐至人,生于1901年,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担任政治工作,后参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于1927年10月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挺进井冈山,并且在那里站稳了脚跟,开始建立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24日前后,陈毅和朱德一起,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的红军也到达井冈山地区,同毛泽东率领的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两支军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来又改称红军第四军,陈毅当时任团党代表。毛泽东和陈毅的诗情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毛泽东与陈毅

毛泽东和陈毅的诗词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很多诗句都是艰苦革命和斗争生涯的真实写照,是革命者乐观精神的一种反映,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伟大结晶,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史诗。在井冈山的艰苦环境里,真正能读懂诗词的人并没有几个。因此,毛泽东每有新诗,第一个读者常常是陈毅。

1928年8月30日,湖南、江西两省敌军各一部,乘红四军主力还在赣西南欲归未归之际,向井冈山进犯。红军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凭借黄洋界天险奋勇抵抗,激战一天,击退敌军。战后,毛泽东兴奋地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然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是毛泽东第一篇以战争为题材的词作,这首词的第一个读者就是陈毅。

1929年,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在福建省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之后,毛泽东于12月底在上杭县古田村主持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与此同时,蒋介石组织了江西、福建、广东的反动武装实行“三省会剿”,向闽西革命根据地逐步进逼。当福建敌军先头部队进抵距离古田村仅有三十里的小池时,红四军于1930年1月上旬向敌后转移。朱德率领红四军一、三、四纵队先出发,挺进江西;毛泽东率领第二纵队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然后,向北经福建连城、清流、归化(今明溪)、宁化等县,西越武夷山与红四军主力会合,使敌人的“三省会剿”宣告彻底失败。转移途中,毛泽东诗意盎然,赋《如梦令·元旦》一首。这首诗的第一读者不是别人,也是陈毅。而且,毛泽东挥动他生花的妙笔,为陈毅写下了自己的作品。

陈毅把毛泽东当时书赠的诗词手稿曾经珍藏了多年。红军长征后,因为陈毅在南方坚持了三年游击战,游击战的艰苦环境,颠沛流离的生活条件,使毛泽东手书的诗稿十分可惜地散失了。

毛泽东将自己的词作赠送给陈毅,同时,毛泽东也常常索要陈毅的诗稿拿来欣赏,并亲自为陈毅的诗作提出修改的建议,甚至亲自动笔斧正陈毅的诗作。

1929年5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红军第二次入闽,不几天便很顺利地攻下汀州、龙岩。陈毅为此写了一首小诗,题为“反攻下汀州龙岩”:

闽赣路千里,春花笑吐红。

败军气犹壮,一鼓下汀龙。

毛泽东在陈毅的笔记本上发现了这首诗,陈毅借机请毛泽东斧正。毛泽东略微沉吟了片刻,拿起铅笔,在“败”字上画上了一个大圆圈。后来,陈毅根据毛泽东的圈改意见,将“败军气犹壮”改为“铁军真是铁”,充分反映了我军将士坚强如钢的顽强意志。

1957年,毛泽东收集自己的十八首旧体诗词交由《诗刊》创刊号发表,并且第一次以书信的形式公开表示了对诗歌创作的原则性意见:“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当时正在广州养病的陈毅在《诗刊》上看到了毛泽东的这封信,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倡议,陆续收集20年前的旧作《赣南游击词》、《赠同志》等加以整理,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上。在广州休养了三个月后,陈毅回到北京的当天晚上,他不顾旅途的劳累,一见到家人,没有讲别的,滔滔不绝地谈起毛泽东新近发表的十八首诗词来。

1966年的秋日,毛泽东和周恩来、陈毅等人一起来到香山双清别墅的凉亭上,纵眺香山秀色。此时的香山正是枫叶红透的季节,满山的红叶仿佛天边的晚霞在燃烧,绚丽耀眼。

毛泽东一手扶腰,一手指着欲燃的山色说:“董老有诗:‘身闲久未到西山,辜负秋林万叶丹。羡与众人同乐去,不登绝也心宽。’我们今天就是众人同乐啊。”

陈毅乘机说:“主席,良辰美景,不来他一首,怕是要辜负这大好时光哟!”

毛泽东笑着说:“要得,要得。”接着,故意沉吟了一下,便朗声诵道:

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

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

陈毅一听毛泽东吟诵的是自己的诗,慌忙拦住说:“取笑了,取笑了,还是您来一首吧。”

毛泽东摆摆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陈毅有诗在上头。”

周恩来一听,知道是借用李白不在黄鹤楼题的典故,禁不住笑了起来,其他人也都笑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