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毛泽东三次写词歌颂的地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毛泽东三次写词歌颂的地方

在毛泽东的一生当中有三首词是因井冈山而作的,这就是《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可见他对井冈山的独特的情感与无限的深情。

1928年6月30日,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带着两封信来到井冈山,要求红四军立即向湘南发展。当时湘赣边界特委是受湖南省委直接领导的。毛泽东认为敌强我弱,现在出击时机不成熟,弄不好连家也回不了。因此,要求湖南省委重新讨论,慎重决定。不久,湘军2个师向井冈山发起进攻,朱德、陈毅率红二十八团和红二十九团下山主动出击。战斗倒是很顺利,可要回师时出岔子了。

岔子出在红二十九团。这个团官兵大都由宜章农民组成,本土观念很重,对井冈山的困苦生活早就心怀不满。如今好不容易离家近了,思乡情绪一下子就爆发了。当时红军中是较为民主的,各部队中设有士兵委员会,大事小事经常进行民主讨论。红二十九团的士兵委员会竟然秘密决定:全团回湘南,不通知长官和党代表。朱德、陈毅得知后,一面写信报告毛泽东,一面前往红二十九团劝说。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朱德断然解散红二十九团的士兵委员会,强令该团回师井冈山。

然而,部队往回走了还不到一天,红二十九团就乱了。部队磨磨蹭蹭不愿走,很多人乱窜拉老乡,使秩序大乱,还有人就地开了小差。朱德、陈毅只得停下部队召开军委扩大会议。会上特派员杜修经提出执行省委指示,出兵湘南。二十九团党代表龚楚也表示赞同。两人提议举手表决,结果参会100多官兵有80多人同意。无奈之下,朱德等只好表示服从,一面写信报告毛泽东,一面改道向湘南进军。谁知这一去,二十九团差点都损失了,主力二十八团也损失惨重。这就是井冈山历史上着名的“八月失败”。

毛泽东得知朱德部失利后,急忙率主力红三十一团第三营下山接应。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8月30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妄图从北大门打进井冈山。

黄洋界,又称汪洋界,距当年红军总部机关的茨坪约25华里,是宁冈、永新、酃县进入井冈山腹地的必经通道。当年红军在井冈山设有五大哨口,分别控制了井冈山的五条道路。这五大哨口即:东面的桐木岭哨口、南面的朱砂冲哨口、西南面的双马石哨口、西北面的八面山和黄洋界哨口。这五大哨口都是筑有坚固工事的险要隘口,其中黄洋界哨口最关键,黄洋界哨口一旦失守,井冈山必然失守,因此黄洋界保卫战几乎等于井冈山保卫战。

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加上赤卫队员,也不足300人,且每支枪仅有三至五发子弹,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此关键时刻,贺子珍和哥哥贺敏学以及谭希林、刘荣辉等人,从茨坪军械所扛来一门缴获的坏的迫击炮,又从小井军械所仓库找到了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

原来,在当时的井冈山红军中,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马不停蹄地撤走了。

这场黄洋界保卫战进行的时候,毛泽东并不在山上,他率领队伍在山下去接应朱德所部,听到黄洋界保卫战胜利了自然很高兴,如果失败了,他就回不去井冈山了。当黄洋界保卫战的总指挥朱云卿把黄洋界保卫战的情况向毛汇报后,毛泽东欣然命笔,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1956年8月出版的《中学生》杂志上,是谢觉哉在《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的文章中提供的。

毛泽东在这首词中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毛泽东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的思想。词上阕写战斗场面,下阕写战斗经过。全词采用描写与叙述的方法,描写景象宏伟,叙事清晰凝练,极富艺术感染力。

有趣的是,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红军战士模仿京剧《空城计》的唱腔编唱《毛泽东空山计》,用竹筷敲击脸盆和饭碗等演唱:“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蒋贼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二来是,二十八团离开了永新。你既得宁冈茅坪多侥幸,为何又来侵占我的五井?你既来就该把山进,为何山下扎大营?你莫左思右想心不定,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我准备着南瓜红米,红米南瓜,犒赏你的众三军。你来,来,来!请你到井冈山上谈谈革命。”这首唱词表达了井冈山军民对敌人的藐视以及胜利后的喜悦,洋溢着人民战争的必胜的豪情。在井冈山纪念馆,至今还陈列着这一段唱词。

1965年5月22—29日,毛主席在巡视大江南北时重上了井冈山。阔别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抚今追昔,诗兴大发,一口气写了两首以“井冈山”为题的诗,一首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另一首就是《念奴娇·井冈山》。

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万木直入青云,延绵千百里,雄奇的大山飞上南天。毛泽东旧地重游见到了什么呢?多了一些楼台亭阁。在五井碑前,在黄洋界上,汽车飞驰盘旋。江山如画,但古时这里曾是沧海。三十八年恰似一瞬间,人间变了,如天翻地覆。犹记得当时战火纷飞,九死一生如同昨天。独有一腔豪情,天边一轮明月,气势如风雷磅礴。雄鸡一声高唱,一切妖魔鬼怪全都烟消云散。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首词中,毛泽东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在抚今追昔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既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不乏明快活泼、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慷慨激昂,与诗人一贯的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一脉相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