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师
臧克家生于1905年,山东诸城人。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农村。后来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学习写诗。1925年,他发表了处女作《别十与天罡》。1926年秋,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参加讨伐反动军阀的北伐战争。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此后,陆续出版的诗集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等十多部。新中国成立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除了作这些短小隽永的小诗之外,臧克家还创作了一部人物传记体长诗《李大钊》。
臧克家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山城重庆。
1945年8月,重庆《新华日报》公布了毛泽东飞赴重庆同蒋介石和谈的消息。那一天,臧克家刚刚赶到中苏文化协会,毛泽东恰好缓步经观音岩向中苏文化协会走来。毛泽东头戴一顶灰白色布盔,神态自然,周恩来紧跟在后面,群众怀着崇敬而好奇的心情拥集于周围,这时,臧克家随着攒动的人群,一直追随在毛泽东的身边。
没过几天,叶以群通知臧克家到张治中的公馆召开座谈会,在那里臧克家再一次看到了毛泽东。会上臧克家向毛泽东发问:“国民党这么顽固,争取团结、民主、进步,办得到吗?”
毛泽东笑了:“雪山草地都过来了,没有争取不到的事情!”
会后,臧克家心潮澎湃,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用何嘉的笔名,以一泻千里的豪情,写就了《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的颂诗。
正像臧克家在《毛泽东同志与诗》一文中所说的:“我个人所以不避嫌疑对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勇于提自己的意见,完全是他伟大的胸怀和品格使我诗情激荡,觉得同在一个诗的世界里。”
通过诗,毛泽东和臧克家,一个伟人,一个作家,成为了共同切磋技艺的诗友。
说起1957年1月14日臧克家到毛泽东家里做客,还有一个一字之师的故事:
当时大家正在说毛泽东的诗词,毛泽东突然欣喜地对臧克家说:“你在《中国青年报》上评论我那篇咏雪的文章,我看过了。”
臧克家听毛泽东说到自己的文章,说到了《沁园春》,使他想起了自己的一个问题,臧克家乘机问道:“主席,词中‘原驰腊象’的‘腊’字怎么解释?”
毛泽东和蔼地反问道:“你看应该怎样?”
臧克家说:“如写作‘蜡’比较好讲,‘蜡象’正可与上面的‘银蛇’映对。”
毛泽东点头说道:“好,你就替我改过来吧。”从此,《沁园春·雪》中的“腊象”便改定为“蜡象”。
通过这一件小事,臧克家看到了毛泽东伟大宽阔的胸怀,从此,他对毛泽东的诗词敢于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了,和毛泽东在诗的世界里切磋技艺,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1960年前后,为了准确地将毛泽东诗词翻译成外文,中宣部文艺处处长袁水拍召集臧克家、叶君健,共同汇集了十七条对作品中字句的不同理解,请作者亲自回答。袁水拍将十七题打印后给了臧克家一份,白纸绿字一共三张。后来,袁水拍带着十七题向作者请教,毛泽东一一做了回答。过后不久,袁水拍便将毛泽东的回答告诉了臧克家。如:怎样理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者的意思是指“由谁来统治中国”。又如:怎样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臧克家等三人整理了两种说法:“队伍在高山峻岭中如细浪,如走泥丸;或说山岭本身像细浪,似泥丸。”毛泽东认为“两说均可”。……如今几十年过去了,那三张臧克家保存下来的绿字白纸,已经成为了海内仅存的孤品。
为了更好地理解毛泽东的诗词,更好地向毛泽东请教,向领袖和诗友坦陈自己对诗歌问题的一些看法,以便获得毛泽东的指示,臧克家曾专门致信毛泽东,要求面谈。1961年11月4日,毛泽东给臧克家回信一封:
克家同志:
几次惠书,均已收到,甚为感谢。所谈之事,很想谈谈。无奈有些忙,抽不出时间来;而且我对于诗的问题,需要加以研究,才有发言权。因此请你等候一些时间吧。专此奉复,敬颂
撰安!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臧克家接到毛泽东的来信后,高兴莫名,曾用诗句这样表达自己兴奋的心情:
我会舒心地静静等待,
等待那电话特别铃声的召唤。
然而,由于毛泽东工作的繁忙,这特别的铃声并没有响起,给诗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1962年,《词六首》在《人民日报》发表之前,毛泽东曾将它寄给有关同志广泛征求意见,臧克家提出了几处修改意见。如原来《词六首》的小序说:“这六首词,于一九二九—一九三一年,于马背上哼成的,通忘记了。……”臧克家替作者勾去了第一个“于”字。1962年4月24日,毛泽东致信臧克家说:“你细心给我修改的几处,改得好,我完全同意。还有什么可改之处没有,请费心斟酌,赐教为盼。”
1964年元旦,《毛泽东诗词》正式出版之前,先出了个征求意见本。遵照毛泽东的意见,开了一个有二十多人参加的会议,好多位中央负责同志和文艺方面的领导人都出席了。毛泽东用大粗铅笔写了一张条子:“请同志们一议。”会前,臧克家和葛洛商讨,准备了二十三条意见,会后托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代转。《毛泽东诗词》正式出版之后,臧克家认真拜读了一遍,发现其中十三处采纳了他的意见,包括标点、个别字、小注中的字句,还有整个句子的调换,他“心里激动而又感动,感动而又钦敬”!可见,在诗的世界里,他们的心是相通的,如果把毛泽东比作一座高山,臧克家正好是一流飞瀑,高山流水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
臧克家和毛泽东以诗为媒,成为诗友,臧克家因此偏得了很多教益,获得了很多当面聆听毛泽东教诲的机会,也获得了很多和毛泽东当面交流和切磋诗艺的优越条件。因此,臧克家对毛泽东诗词的理解、欣赏就更为可信,更有权威性。通过他使作者的声音更准确地传递给广大的读者。
从《雪天读毛主席的咏雪词》开始,臧克家接着又写出了《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后来随着毛泽东诗词发表数量的增多,又改名为“毛主席诗词讲解”等,此书前前后后累计发行了一百二十万册,使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广泛流传。他还就某些专门问题写了很多有分量的文章,介绍毛泽东关于诗词理论的指示精神,比如《红旗》1961年第21、22期合刊,登载了臧克家的《精练·大体整齐·押韵》,1962年5月23日的《文艺报》5、6期合刊,登载了臧克家的《新诗旧诗我都爱——新诗照着毛主席指示的方向前进》等。为我们研究和理解毛泽东诗词,宣传毛泽东思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4年2月5日20点35分,臧克家永远地闭上了诗人的眼睛,享年99岁。
臧克家在诗中曾这样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诗人臧克家死了,他还活着,他的诗还活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