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国民党这张大旗做《新民报》的虎皮》毛泽东诗词故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拉国民党这张大旗做《新民报》的虎皮

然而,《新民报》刚刚创办起来之后不久,吴竹似就患肺结核而病故了,刘正华又是一个业余兼职的编辑,虽然答应和陈铭德一起办报,但是还放不下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差事,所以报纸全部的担子基本上都落在了陈铭德的肩膀上。陈铭德也的确是一个可堪大任的人物,是一个能把思想变为行动的事业家。

陈铭德是四川长寿县(今为重庆市长寿区)人,6岁的时候,父亲去汉口做生意亏了本,被东家诬陷为贪污营私,父亲最后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服毒自杀。从此孤儿寡母艰难度日。母亲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供陈铭德接受了完备的教育。小学毕业之后,他独自一人到重庆读书,后来又只身出川考入北京政法大学。1921年,还是一个大学生的陈铭德经国民党元老谢持和张继的介绍与王昆仑、许宝驹、邹明初等一同加入了国民党。可见,陈铭德不仅是国民党,而且还是一名老牌的国民党党员呢。然而,当时的国民党还处于一种地下状态,加入国民党对陈铭德而言并没有成为他的晋身之阶,也没有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大学毕业之后,他竟然和国民党一直没有组织上的联系。

大学毕业之后,陈铭德先后担任成都《新川报》总编辑和《大中华日报》主笔。1928年又东下金陵任中央通讯社编辑。1929年,为了办报,陈铭德辞去了中央通讯社编辑的公差,从刘湘的部下蓝文彬旅长的手中募集了2000元现金,终于和刘正华、吴竹似两个人一起将《新民报》搞了起来。创办初期的《新民报》,一期仅发行2000份。后来,陈铭德网罗了张友鸾、张恨水、张慧剑、赵超构等一些办报人才,才使《新民报》逐渐走红,成为一张在中华大地比较有影响的报纸。

陈铭德办报向来坚持无党无派,新闻自由。他不希望把《新民报》办成国民党的“喉舌”,又不想得罪国民党;他期望自己的报纸卖得好,所以它需要经常刊登一些老百姓喜欢的文章。就这样,他的这张报纸渐渐地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但是,得到老百姓的喜欢就难免使《新民报》经常把国民党当局放在火上烤,就难免惹恼国民党当局,就常常被国民党的新闻局在报纸上开天窗,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新民报》经常面临被查封、停止刊登广告、开天窗等处罚,政治风险比较大。

怎么办?陈铭德一直没有想出一个两全的计谋来。但是陈铭德的夫人有办法,在陈铭德夫人的积极努力下,大家开动脑筋,想了一个很好的计策,他们将国民党上层和社会上的一些关键人物拉进了《新民报》。1937年7月1日,新民报股份有限公司募集了5万元股本金,宣告正式依法成立。

新的新民报股份有限公司与过去的《新民报》相比可真是鸟枪换炮了。单就那份董事长、董事、监察人员名单就会让人吓一跳:董事长萧同兹,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社长;常务董事彭革栋,国民党中宣部新闻事业处处长;常务董事王漱芳,南京市政府秘书长,与何应钦、马超俊关系密切;董事方治,CC头目之一;董事张廷休,与CC以及何应钦都有密切关系;其他董事由《新民报》内部人员担任,陈铭德由社长改称总经理,陈铭德的夫人邓季惺担任经理,罗承烈任总主笔,赵纯继任总编辑;监察李秉中,黄埔军校一期学生;监察黄仲翔,国民党复兴社成员;监察沈辅彝,四川军阀刘湘驻京代表邱丙乙的妻子;监察余唯一,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前主任,《新民报》原始赞助人之一;监察邓建侯,立法委员,与孙科关系密切。

这是一个经过精心策划与安排的特殊名单,几乎包括了国民党各个派系的代表人物。因为报纸有刘湘的股份,为了掩人耳目,其中与刘湘有关的人物都以夫人的名义列入,而不直接露面。在外人看来,这张名单的确是“中央化”的,看不到一点刘湘参与的痕迹来。这自然提高了报纸的身价,也让不知道内情的人不敢轻易对《新民报》胡来。而且,董事会里面这些有头有脸的人物,除了刘泮香代表刘航琛,沈辅彝代表刘湘先后有过一些投资以外,其他人都是赠送干股,不用投资,只管拿钱。这样的好事自然使每一个股东都感觉到内心无限的舒坦,也很愿意为《新民报》口送春风,伸出援手。因为有《新民报》存在就有“薪水”在,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上面的这个名单,我们应该知道了,在重庆那样的环境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能够在《新民报》这样有影响的报纸上发表并不是偶然的,单单凭吴祖光、黄苗子、郁风几个热血青年的胆略的确是不够的。因为在他们的后面毕竟还有总编辑、社长,社长的上面还有国民党的新闻检查部门,新闻检查部门的上面还有CC,还有蒋介石,要过得了这些关,就不是吴祖光和黄苗子们所能够应付裕如的了。

可以说,除了《新民报》也许还真没有人敢冒这样的风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