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问陶《过黄州》抒发孤寂凄幽之情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过黄州·张问陶

清舲一叶独归舟,寒浸春衣夜水幽。
我似横江西去鹤,月明如梦过黄州。

乾隆五十年(1785),张问陶在北京应试落第后离京归故乡四川遂宁,八月出都,次年春始至湖北黄州,诗即作于过黄州之时,并以这一旅程片断为题。

黄州附近的长江是具有某些特定文化意义的长江,前有传说中的三国赤壁军事行动,后有大文豪苏轼的踪迹和篇章,习惯于因地立题的古代诗人到此不能无感。这首《过黄州》的特点即在于它是一首需要和前代文人活动及其创作联系起来才能深入理解的诗。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被贬至黄州,政治失意,精神苦闷,生活艰难。虽然他尽可能使自己达观,但仍无法彻底排遣深积于心的苦闷。其《后赤壁赋》即借月下舟游赤壁,见孤鹤“横江东来”“掠予舟而西”,回来梦见“羽衣翩仙”的道士,而道士即孤鹤这么一件真真幻幻的事,表达他企愿遗弃尘世的思想。张问陶此番赴京,满怀事业上的紧迫感,很想一举成功,干一番事业,没想到闱战失利,名落孙山,心情与被贬时的苏轼有部分相似,因此他也来体验了一番月夜舟行黄州之江的感受。诗中巧取了自己与孤鹤形迹上的某种相似——鹤孤飞西去,自已也是孤舟西归,来化用苏轼《后赤壁赋》中的意境,表达此段月下舟行的幽独、梦幻般的感觉,并暗寓自己由科场失意导致的主要由出世心理支配但又不能完全淡泊的恍惚心情。在这里诗句是在《后赤壁赋》的基础上构思的,但其中鹤的形象与苏文中的鹤有所不同,苏文中的鹤是个幽独往还的出世者形象,鹤是清醒的,有“如梦”感觉的是苏轼。而这里,诗人又说自己如鹤,又感到如梦,行为上与鹤相似,心理上倒与苏轼相似。“过黄州”这个谓语部分所接的是“我”这个主语。这一化用是成功的,它既引导读者将诗人和苏轼联系起来,又使读者看到诗不等于苏文的重复。

本诗在构建意境时,用词、修辞都十分讲究,船以“清”形容,是“一叶”,又是“独归”,写人感受夜寒用“寒浸春衣”,说明这种寒不是风造成的,它潜滋暗长,全方位地到达人体,这些用词都造成了境幽人亦幽的效果。后两句连用两个比喻,又造成了月色如梦、人的感觉亦如梦的效果。静是有人活动的静,动是没有喧闹的动。行为、心理、现实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共同构成了诗的意境整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