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山操》原文与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李芳明 【本书体例】

【原文】:

予欲望鲁兮(2),龟山蔽之(3)。手无斧柯(4),奈龟山何。

【鉴赏】:

这是一首古歌谣,相传是孔子所作。据说齐人送给鲁君女乐,大夫季桓子代鲁君接受了下来。鲁君得女乐,便沉于声色之中,不再听朝理政,鲁国的政权便旁落于季桓子之手。季氏专权,僭位越职,斥逐贤人,鲁国政治渐趋腐败。孔子欲有所谏劝而不能,于是徘徊行吟,援琴作歌,因龟山而起兴,望龟山而作歌。借龟山之蔽鲁,喻季氏之专权;伤政道之沦丧,惜君门之难入,欲诛季氏而力所未逮。表现了孔子积极用世、干预时政的精神风貌,以及不遇于时,徒叹奈何的心理。

歌谣是歌的源头,但歌谣毕竟不是后来严格意义上的诗。歌谣是口头歌唱的歌词,而后来的诗大多是创作出来供欣赏、吟诵的。虽然在上古时期歌谣与诗区别不大,但在今天看来,二者毕竟还是有区别的。上古时期,文学尚不发达,所以作为上古歌谣,其内容与形式都比较简单,它常是当时人们感情的直接呈露。一个人有了悲伤或者高兴的事,便一唱三叹地形诸舞咏,这“咏”流传至今,便是歌谣。所以它的简单、明白、通俗易懂,便是显然的了。这是上古歌谣的一般特点。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作者的变化,歌谣的形式与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一些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的歌谣,有时便摆脱了简单与通俗,逐渐走向婉曲,在表达上显现了出技巧来。这首传为孔子所作的《龟山操》就是这样的作品。作品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其表情达意却十分曲折。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巧妙地选择意象,借龟山之蔽兽,隐喻季氏之专权;假斧柯之无奈于龟山,喻自己无力于诛伐季氏。可谓曲折婉转,没有刻露质直之憾。这样的意象选择与比喻手法,在今天看来,似乎算不得什么了不起,但把它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与历史进程中,这意义便不那么简单了。

但作为一首歌谣,它又保留了歌谣的特点。句末的运用虚字,自然与其合乐的特点相适应。但这首歌谣的句式,不仅于此,而且在句式中,也隐含着与之相适应的歌者的感情。前三句两字一顿,感情尚能节制,而最后一句,变为一三顿,则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这首歌谣虽然简短,但细细品味,仍是甚有趣味,耐人咀嚼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