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杕杜》原文与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张兴武 【本书体例】

【原文】: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1)。独行踽踽(2),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3)?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鉴赏】:

《杕杜》一,是宗周时代唐人的歌谣。《郑笺》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咏叹“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十三经注疏》)这不免有些牵强附会。根据诗中描写的“嗟行之人”,由于失去了“同父”及“同姓”兄弟的帮助,故而“独行踽踽”的情形看来。此诗当是一个流浪外乡,宗亲相失,凄楚无助的乞者所作,是一首古老的乞讨歌谣,出自《诗经·唐风》。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两句,置于章首以起兴。关于杕杜,《说文》解释说:“杕,树儿。”即小树。“杜,甘棠也。”杕杜,也就是矮小的甘棠树。“湑滑”,孔颖达《疏》解释为“枝叶不相比。”下文还有“其叶菁菁”一句,《郑笺》解释说:“菁菁,希少之貌”。正是由于这矮小而且枝叶互不相比的甘棠树,使乞者联想起自己久失宗亲,孤单无助的凄苦处境,从而以之起兴,发为歌詠。甘棠,又名“棠梨”,亦即“棠棣”。《诗经·小雅·棠棣》中这样写到:“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孔颖达在《疏》中阐释到:“由华以覆鄂,鄂以承华,华鄂相承覆,故得韡韡然而光明也。华鄂相覆而光明,犹兄弟相顺而荣显。然则凡今时之人,恩情无如兄弟之最厚也。”正因为甘棠对于兄弟之情有这种特殊寓意,故《杕杜》以之起兴,兼比兄弟之情,这是“成于自然”的写法。但从另一角度看,《杕杜》一诗本来是写兄弟相失而“独行踽踽”,它以比喻兄弟相顺而荣显的甘棠起兴,这是兴句中所隐含的又一层相反相成的比喻关系。

自“独行踽踽”以下,诗意拟写乞者言行,几近茫然失神,心灰意冷。他所思念的,唯有兄弟而已;所希冀的,唯有来自他人的“比”和“佽”。兄弟相失已久,乞求比饮又不可得,故有“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的哀叹。这种失神怨语,非乞者,断难有之。

诗前一章沉吟着“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后一章又叹息到“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说者或谓“同父”即“同祖”,亦即“同姓”,(参陈奂《传疏》)不确。《礼记》明言“生曰父曰母”,《尔雅》所释,亦与《礼记》同。《史记·管晏列传》中引管仲之语:“生我者父母”。由此可知,所谓“同父”者,既同一父亲所生之兄弟也。“同姓”,陈奂《传疏》引程瑶田《宗法小记》,认为孙以祖之字为姓,故同祖昆弟谓之“同姓”。这是极确切的。《杕杜》中,从前一章的“同父”到后一章的“同姓”,自是一种由于至亲而宗亲的感情递进关系。乞者流浪于外乡,孤单凄楚自在必然中,每当极辛酸时,必先思念至亲同胞兄弟,然后才及同姓之人,这是感情有亲疏的必然心理状态。

《杕杜》一诗,主要用“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艺术手法,直写乞者内心的凄苦孤寂之情,模拟乞者口吻,逼真、自然而深沉。思念兄弟而音讯渺茫,乞求此饮又不可常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唯有失神悲凉的沉吟而已。前后两章虽用“复沓”手法,但“复沓”中又有“同父”到“同姓”的情感递进。整齐中有此细微变化,遂避免了单调呆板。

此诗实为当时一种流行的乞讨小调,在采集入《诗》及流传过程中,必经文人增删润色。旧时乞者所咏乞讨悲苦之音,当以此诗为源头。《诗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无微不至,亦于此可见。它所首创的这种逼真地摹写乞者语气,直抒乞者心臆的格调,丰富了中国文学反映社会生活风俗的内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