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尧文永亮 【本书体例】
【原文】: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2)。彼君子兮,噬肯适我(3)?中心好之,曷饮食之(4)?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5)。彼君子兮,噬肯来游(6)?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鉴赏】:
这首民歌的主题,历来解说不一。《诗序》云:“《有杕之杜》,刺晋武公也。武公寡特,兼其宗族,而不求贤以自辅焉。”朱熹《诗集传》以为“此人好贤而恐不足以致之。”清代方玉润认为:“《有杕之杜》是自嗟无力致贤也。”并进而阐述为:“然诗中具有二义,本意云,吾势虽不足以致贤,而心则诚好之,……言外见彼有势力足以致贤者,富贵而尊显之,为愿所适,无施不可,而又不肯礼贤下士。”皆从“诗序”引发来的“求贤说”。今人也有二种主张。其一认为:《有杕之杜》全篇为乞食者之歌,与前篇《杕杜》相同,即所谓“乞食说”;其一主张这首诗是妇人思念征夫的诗;也有的以为是少女怀春的恋歌。即所谓“求爱说”。细细研读这首诗,还是以“求爱说”比较更切合诗的原来的意旨。
全诗二章,章六句,每章各有三层意思。采用《诗经》贯用的比兴表现手法和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直率大胆地唱出了少女渴望爱情的急切心情。第一、二章的首二句:“有杕之杜,生于道左”、“有杕之杜,生于道周”是兴兼比的艺术手法。以杜梨树在路边孤生独处,象征着这位怀春的少女。《诗经》中有好几篇是用“有杕之杜”起兴的。如:“有杕之杜,其叶湑湑。”(《唐风·杕杜》)是兴起与兄弟分散的流浪者的孤单的。再如:“有杕之杜,有睆其实。”(《小雅·杕杜》)是兴起丈夫服役长久不归的孤独的。“杕”:“木独生也。”(《集韵》)“杕,“特也”“杜”,“赤棠也。”(《集释》)本篇的“有杕之杜”当是以孤生特立的野梨树比兴未婚少女的怀想意中人不至的孤寂的。用这两句开首,暗喻女主人至今还未婚配,所以说这两章的开首两句是兴中兼有比。“生于道周”的“周”,马瑞辰《集释》解为:“右,周右音同部,周即之假借,右通作‘周’”。这里的“生于道周”就是“生于道右”。那些把“周”解为道路的“弯曲处”,不如“右”确切。这样似乎会引起不能象征孤零之嫌,其实这里的“生于道左右”并非实指,仅系象征。而且左、右位置只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位置,不同的方向角度,可能指的是同一位置。作者这样写不仅避免了重复的板滞,而且取得合辙押韵,音调和谐之妙。
第一、二章的三、四两句“彼君子兮,噬肯适我?”。“君子”在这里是女子对心爱的人的爱称。“来游”,《毛传》:“游,观也。”这里是来看望的意思。如果上述第一、二句是比兴,“道左”“道右”是相约的处所,那么三、四两句就是承上一层的意思,这位女子在孤零零的野梨树左右等待心上人一直不见来,而发自内心的急切想要见到自己时刻在思念的心爱的人的情不自禁的呼唤:不知我那心上的人,可肯到我这里来?不知我那心上的人,可肯出门来看望我?
诗的各章的最后两句“中心好之,曷饮食之”完全相同。是前两层意念的更进一层的大胆而直率的呼喊:“既然心里只爱他,嘉肴美酒何不给他尝?”
这首民歌的女主人公,追求所爱异常大胆直率,这在《诗经》国风中也是不多见的。由于地方的不同,政治经济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同类主题的民歌,其风格也不尽相同。正如朱熹《诗集传》中云:“卫犹为多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象《郑风·将仲子》中的少女既热烈追求幸福的爱情又有重重顾虑,所以向心爱的人道出:“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这首民歌反映了陷入情网中的少女的羞怯,不得已的坦率,挚着的爱与种种忧虑交织在一起。然而少女却不是拒绝爱小二哥,而是规劝小二哥不要再跳墙头、攀折树。要另换别的方式相亲相爱。在《桧风·隰有苌楚》中的少女在湖泽边遇上仪容俊美的小伙子,一见钟情。情不自禁地呼喊出:“乐子之无知!乐子之无室!乐子之无家!”要与小伙子相好、定婚、成亲!求爱的热情奔放外露,大胆直率毫无顾忌。再如《召南·標有梅》中的女子怀春求爱也够大胆直率的,可是还有一派少女的羞涩。真心求爱,爱得急切,又不好自己开口,“犹抱琵琶半遮面”地等待小伙子来开口。煞象汉乐府民歌中的“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用比兴的手法呼唤爱情的到来,大胆执著中带有一定的虚惘。而《唐风·有杕之杜》却不然,其大胆直率,求爱执著,已有爱相往来的基础。因此,同样是大胆求爱的呼唤,而《有杕之杜》是爱的约请,是爱的进程中的进一步飞跃。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的:“饮食是性交的象征幋语。前二句是唱歌人给对方的一个暗号,报导自己在什么地方,以下便说出正意思来。”由于上述这些原因才使《有杕之杜》在《诗经》国风中别具个性,千百年来为读者所赞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