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业的坎坷经历及纠结的心绪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吴伟业的坎坷经历及纠结的心绪

吴伟业可谓生不逢时。他生逢乱世,生活在明末清初社会动荡异常激烈的时期。他在明朝做官时,因为朝廷已是内外交困,他无时不在担心明朝遭遇灭顶之灾。当明朝灭亡最终成为事实以后,他先是害怕清朝廷召他去做官,后来无奈之下做了清朝的官,虽然只做了三年多,但从那以后,便深受仕两代君王经历的折磨。以他的道德准则,仕清就是变节,让他无地自容。一直到死,他都摆脱不掉因为身仕两朝而愧疚的情感折磨。读他的《临终四首》,可知这种愧疚、痛悔情绪之深重:

其一

忍死偷生廿余年,而今罪孽怎消除。

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

其二

岂有才名比照邻,发狂恶疾总伤情。

丈夫遭际须身受,留取轩渠付后生。

其三

胸中恶气久漫漫,触事难平任结蟠。

磈磊怎消医怎识,惟将痛苦付汍澜。

其四

奸党刊章谤告天,事成糜烂岂徒然。

圣朝反坐无冤狱,纵死深恩荷保全。

这最后的真情表白可谓沉痛万分。除了第四首是表示对清朝恩遇的感恩戴德,前三首都表现易代后“忍死偷生”的痛苦。从诗里可以看到,吴伟业不知多少遍咀嚼过的被他视为“偷生”的痛苦,说到底就是两对矛盾:其一,是为前朝慷慨赴死还是在新朝隐忍生活?其二,选择了活着,那么是做新朝的隐逸还是出仕为宦?矛盾中他选择了最为传统道德所不容的那条路:在新朝为官。其后,他只好不断在心里对自己说,身为“丈夫”什么样的磨难都须承受。直至临死,他把这痛苦和盘倒出。的确,忍受这样的煎熬几十年,是需要非凡的精神力量的。正因为这样的经历,吴伟业的诗作和剧作,是他内心疏导的重要渠道,他抒发的亡国之痛,背后是他一贯小心翼翼的生存抉择以及对“忍辱偷生”的懊丧,所以表现得很复杂。

梳理吴伟业的一生,可看到他确是总在小心翼翼地躲避各种风险和灾难。易代之际,他的很多朋友、同乡以及亲戚,稍有些锋芒的,或者是贪恋官场、不小心躲避的,多遭遇了杀身之祸,或者被流放。他能全身而退,两代皇帝:明朝的崇祯和清朝的顺治都善待他,可知他有多么小心。

他早年参加科举考试很顺利。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考中秀才,那年他十九岁。两年后(崇祯三年),他参加乡试考中第一名(解元),很顺利地中了举人。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北京会试,又中了第一名,即中了会元。

这时吴伟业遇到了一场风波。那次会试,是当时的首辅周延儒任主考官,同考官李明睿是吴伟业的房师。周延儒是江苏宜兴人,在他还是秀才时,曾经游学太仓,吴伟业的父亲那时在太仓有文名,所以周延儒和吴伟业的父亲来往较多,是老朋友。吴伟业中会元后,周延儒的政敌借他会试第一名参劾周延儒。御史吴执御弹劾周延儒等人结党营,其奏章说道:“何地无贤才,而会元、状元、榜眼、探花,必出苏松常淮,况会元首篇补贴大臣,是何经旨。”周延儒得知有人弹劾他以后,非常紧张,因为明代对科场舞弊案的处罚很严厉。后来,周延儒将吴伟业的会试试卷交到崇祯皇帝那里,把矛盾上交。崇祯看后,很欣赏吴伟业的文才,在试卷上批了八个字:“正大博雅,足式诡靡。”这样,吴伟业才得以顺利地参加了会试以后的殿试,并且获得一甲第二名,也即榜眼。那年,吴伟业二十二岁。此后,吴伟业对崇祯皇帝的知遇之恩,终生念念不忘。

也正因为这段恩遇,他背负的道德责难更加沉重。入清后,吴伟业自然不愿去朝廷做官。但是,因为他是吴梅村,因为他有广为时人知晓的才名和清誉,不要说出仕清廷了,仅是在易代之后活下去,他都需要给出理由。同样由于他的名声,入清后他想安静地过隐逸生活也终于不可能。他在改朝换代的巨变中没有慷慨赴死、也没有参与到反清的活动中,其理由是上有老下有小。顺治十年,时任清廷大学士的陈名夏、陈之遴和冯铨,都向朝廷举荐吴伟业,吴伟业推诿再三,但无济于事。实际上,他不可能独高名节,安身做遗民。无奈之下,他于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应诏赴京,第二年授秘书院侍讲,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任国子监祭酒。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以母病为由辞官,得以回乡闲居。三年仕清,确实是吴伟业人生中最让他纠结痛苦、最终不能释怀的一件大事。吴伟业的好友侯方域曾在一封信里和他谈论仕清问题:“学士以弱冠未娶之年,蒙昔日天子之殊遇,举科名第一人,其不可者一也;后数岁而事宫赞,学士身列大臣,其不可者二也;清修重德,不肯随时俯仰,为海内贤士大夫领袖,人生富贵荣华,不过举第一人,官学士,足矣。学士少年皆有之,今即再出,能过之乎?奈何以转眼浮云,丧我故吾?其不可者三也。”这代表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普遍看法,而这种名节观念加重了吴伟业的自责或曰负罪感。侯方域死后,从吴梅村《怀古兼吊侯朝宗》一诗可见其愧疚之情的深重:“朝宗归德人,贻书约终隐不出,余为世所逼,有负夙诺,故及之。”

河洛烽烟万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门。气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

多见摄衣称上客,几人刎颈送王孙。死生总负侯嬴诺,欲滴椒浆泪满樽。

看来,对于侯朝宗当年信里所谈对其出仕清廷的看法,吴伟业有过承诺——“终隐不出”。这首悼亡诗对故去的老友作了交代:一方面解释他出仕清廷是“为世所逼”,一方面表达愧疚和自责的心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