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苏东坡之黄州:人生几度秋凉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黄州:人生几度秋凉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西江月》

提起苏轼,我们想起的必定是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提起中秋,我们想到的一定是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的,我们心中的苏子就像他所作的词一样,是豪迈、旷达的。只是,一个性情再豪迈旷达的人,也有悲苦落寞的时候,我们的苏子也不例外,他也曾发出“世事一场大梦”的感慨。

没有经历过人生大开大合的人,怎能体会到“世事一场大梦”的滋味?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由于被投机革新派的小人背叛,二度下野,退居金陵,从此不复还朝;而保守派领袖司马光也不在位,一时间朝局混乱。于是朝中一些小人打着“革新”的旗号,大肆打击自己的政敌,维护个人的利益。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太守,他在《湖州谢表》中曾对新政发过几句牢骚,于是被人抓住小辫子,几乎未能生还。

明清时代大兴文字狱,那是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没有文化的乞丐出身,清朝皇帝是关外的蛮夷,因此他们对“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类的话特别敏感。然而在人文的宋朝发生文字狱,还真是令人咋舌。

苏轼被人从湖州官衙抓到京师,所谓的罪名都是从他的诗文当中牵强附会找出来的,是莫须有的。苏轼被捕后,又被抄了家。苏轼的续妻王闰之担心苏轼的诗文再被人查出什么把柄,就一把火烧了苏轼的文稿。

苏轼的长子苏迈陪同进京,照顾父亲。审讯苏轼的人是他的宿敌李定,李定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恨不得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在文字狱中,凡是和苏轼有诗词往来的人,均遭到牵连。苏轼和儿子在路上约定,平时送食只送菜肉,如果不测就送鱼。一次,苏迈有事,就托亲戚送饭菜,忘了说事先的约定,结果亲戚送的是鱼。苏轼以为大限已到,就在狱中写下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诗是这样写的: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他在诗中告诉弟弟子由,自己功没成、名未遂,留下的是“十口无家更累人”,让弟弟独自伤心。他希望能有来生,到时和子由再成为兄弟,好了结兄弟情缘。眼下自己命悬一线,伤愧没有什么留给妻儿。在狱中听说湖州和杭州的百姓为自己斋戒做道场以解厄,因此只有死后安葬在那里,好回谢他们。

这两首绝命诗传到了宋神宗那里,他十分欣赏苏轼的才华,再说他本身并没有想杀苏轼,不过是一群小人打着“革新”的招牌,对苏轼进行人身打击而已。苏轼的入狱,是宋朝新旧党争的正式滥觞。

整整一百三十天后,苏轼被以“讥讽政事”的罪名结案,他终于从臭名昭著的御史台走了出来,被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

这次事件使苏轼感觉仿佛做了一场大梦,他感慨“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使人感到季节交换萧条落寞,也备生人生的凄凉意。“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夜已很凄清,再加上风叶鸣廊,更加使人觉得秋的萧瑟悲凉。人到中年,已抵人生的秋,再看镜中的自己已两鬓染霜,不由得惊觉人生短暂,一切恍若梦中。词人对人生的深思,也使读者感觉到阵阵寒意袭来。

自从“乌台诗案”以来,苏轼的许多亲友遭到牵连,还有的朋友因害怕被牵连有意疏远他。一向喜欢呼朋引伴的苏轼,独在黄州倍感寂寞孤独,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是世态炎凉,所以他感慨“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小人当道,君子蒙尘,这是无法摆脱的现实,就像这天上的明月,时常被乌云遮掩。自己身遭贬谪,受人冷遇,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因此不可责怪那些和自己疏远的亲友。只是在这静寂的夜里,在这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自己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意又该怎样排遣?此情此景,唯有独自对月把酒,聊以解忧了。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这句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词人以乐景写哀,使哀情为之更哀。他把酒“北望”,因为北方有他亲爱的弟弟子由。他知道,无论自己遭遇什么样的人生坎坷,弟弟子由一定在牵挂他。

孤独寂寥中的苏轼,渴望与弟弟一诉衷肠,无奈天遥地远,自己与子由天各一方。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相思相望,却不能与之相聚。天明之时又不得不面临痛苦无奈的现实,苏轼因而陷入更为深沉的悲凉之中。

除了对子由的思念之情,苏轼此时的“北望”或许还有另一种含义。那就是他对他的朝廷还抱有奢望,他期望他的朝廷有朝一日能赦免自己,能再给自己报效国家的机会。后来他确实等到了机会,但机会不是宋神宗给他的,而是掌握朝政大权的高太后给他的。

这次刻骨铭心的牢狱之灾,使苏轼懂得要更加珍惜自由和生命。在没有俸禄的情况下,面对一家老小的生计,他在黄州积极开展生产自救,自己开荒种田。他自己学习酿酒,和当地的山野村夫交朋友,还发明了“东坡肉”“东坡羹”等菜肴。苏东坡就是苏东坡,无论多么艰难的日子,他都能过得富有诗意。

在黄州的日子里,他没有一味地喟叹命运的不公,而是积极地让生命活得更有意义。他在东坡自建雪堂,并在雪堂里注解了《论语》和《周易》。即便在劳乏的农耕之后,他也不忘苦读经典。在黄州期间,苏轼的诗文创作水平达到了巅峰,词也更加成熟起来。

“乌台诗案”对苏轼个人而言,是一种不公,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乌台诗案”成就了苏轼。没有经历人生大起大落的人,是领悟不透生命的意义的。苏轼正是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后,他才大彻大悟,思想才变得更加成熟起来。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感慨之余,我们应该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情面对人世的艰难。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只有体验不同的人生,生命才有丰富感,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人间有味是清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