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译文|注释|大意|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十五从军征》译文|注释|大意|赏析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①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②。

兔从狗窦③入,雉④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⑤谷,井上生旅葵。

舂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⑦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释】

这是一首汉乐府诗,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抒发了这位老兵“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已不可考。

①阿(ā):语气词,没有意思。

②冢(zhǒng):坟墓。累累:通“垒垒”,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③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④雉(zhì):野鸡。

⑤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⑥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⑦贻(yí):送,赠送。

【大意】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上碰到一个同乡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来人回答:“远远地望过去,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赏析】

六十五年过去,当年的风华少年,如今已经白发苍苍,步履蹒跚。大半生漂泊在外,东奔西走,卫国戍边,迟暮之年,终于能够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那个只生活了十五年,却牵挂了一辈子的故乡。

来到朝思暮想的故乡,发现它与记忆中的并不相同,来来往往的行人中也没有一个认识自己。这没关系,自己都已经从一个少年变成了迟暮老人,故乡的变化也在意料之中。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问,家中还有谁侥幸活着呢?顺着对方指的方向,他看见了松树、柏树,浓密成荫,树荫中坟头相连,里面埋葬的是他的亲人。

望着这凄冷的一幕,他渐行渐近,满眼的景象更加荒凉凄楚。再看曾经居住过的房子,已经零落不堪,野兔怕人,钻进家畜窝中,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这里已经成为了这些动物的栖息之所。不止如此,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也将此处作为了“根据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伤人心神。

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烟袅袅、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的“家”的面前,可又无一亲人相迎,实在令人唏嘘。

不过,无论如何,战争迫使他学会了对生命的尊重,他不敢忘记——饭还是要吃的。野生的谷物和葵花籽也可以勉强果腹,一做就是一大锅。直到饭熟了,才发现这一大锅饭只有自己一个食客,想出去送给别人,却无人可送。孤独、寂寞、凄楚、荒凉、悲伤,一瞬间化作泪水,沾湿衣襟。

【拓展】

唐代贺知章曾作《回乡偶书》二首,抒发了久客他乡的伤感,表达了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无奈。全如下: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