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宋词名句解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名句的诞生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1归愁。玉纤2香动小帘钩。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3临夜冷于秋。

——吴文英·浣溪沙

完全读懂名句

1、燕:这里指怀人。2、玉纤:这里形容美人的手指。3、东风:即春风。

门户阻隔,花丛深邃,我梦见了旧日的冶游。在夕阳下,我默默无语,如燕的她轻轻地归来,却是满面愁容。她纤细的玉手搴起小帘钩,发出一丝丝香气。

飘扬的花絮,落地无声,那是春天在流泪​‍‌‍​‍‌‍‌‍​‍​‍‌‍​‍‌‍​‍​‍‌‍​‍‌​‍​‍​‍‌‍​‍​‍​‍‌‍‌‍‌‍‌‍​‍‌‍​‍​​‍​‍​‍​‍​‍​‍​‍‌‍​‍‌‍​‍‌‍‌‍‌‍​。浮动的云彩照映出的影子,使得月亮时明时暗,就如同含羞的少女。本来温暖的春风,到了夜晚,竟然比秋寒还冷。

名句的故事

这是一阕怀人感梦的词,所怀所梦何人,已经无法考证。旧日情人,一度缱绻,而今离隔,无由得见,思念之深,而形之于梦,不写回忆旧游如何,而写所梦如何,已是深入一层了。

下片抒写怀人之情,梦境在傍晚,怀人则在月夜。名句中“落絮”一句,形象丰富,落絮无声,泪堕亦无声。这是以人的感情移入落絮;人堕泪,春亦堕泪。而“行云”一句,今人万云骏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认为即:“以人的悲感扩大到整个宇宙的深广程度。行云遮月,地上便有影子,云遮月似为了含羞,其实也包含妇女送别时的形象,以手遮面,主要还不是为了含羞,而是为了掩泪恐被人知,而增行子的悲伤。”如此心情,如此环境,自然完全感觉不到一丝春意,所以临夜的东风吹来,竟比秋天更萧瑟凄冷。

清末词评家陈洵在《海绡说词》中认为此篇全从唐朝诗人张泌的《寄人》诗“化出”,兹录张诗如下:“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酷怜风月为多情,还到春时别恨生。倚柱寻思倍惆怅,一场春梦不分明。”张泌此诗也是一首怀人感梦的作品,如果诗词两相对照比较,诗的首联与词的上片都是写梦到其地,而词中的意境更为恍怳迷离;诗的颌联与词的下片,都是写暮春月夜,而词中的意境更为空灵缥缈。经过这样的比对,也可见得吴词的特色。

历久弥新说名句

在中国文学史上,杨柳本来就极惹遐思的。《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柳的柔情和雪的冷酷对比,自然感动三千年的心灵。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以柳的轻灵脱俗,对比盐的庸俗咸苦(哥哥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给人的感受又岂是对“白雪纷纷何所似”的比拟而已。司马光《客中初夏》:“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柳絮和向日光明的葵花对比,又成了轻浮无根的代言人了。

吴词“落絮”二句,生动地运用拟人修辞法,而加入主观的思想,使得词文别有新意,如此更能够生动地表达出自己的思念之情。这样的写作方式,在文学中称为“移情作用”,即是把自己的身世心事融入景中,而达到物我浑然一体的境界。

如唐朝大诗人杜甫的名作《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便是这么用的。当时唐朝正值安史之乱,乱事虽然慢慢平定下来,但是国家已经残破不堪,首都荒芜,民不聊生。杜甫看到这样的情景,十分难过,面对烂漫春光,他不但无心欣赏,反而更加增添他的伤感,于是便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我感伤时事,连看到鲜美的花儿,也不禁流下泪来,和家人分离,甚至听到鸟叫,也觉得心惊。”这是一般我们对这两句的解释,但深入一层思考,当时或许春寒未了,细雨纷飞,雨点落在花上,又从花上弹开,此情此景,在杜甫眼中,又何尝不是花朵的眼泪;这时鸟儿在空中惊叫,又何尝不是感恨亲人的生死离别?再深一层思考,在这样的乱世中,飞禽走兽又哪里能有好日子过?杜甫写活了自己的感情,也用同样的感情感动周遭所有人事物,成就一首首动人的篇。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