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忆江南》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题解】

选自《白氏长庆集》。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长庆四年,他倡导疏浚钱塘湖,在钱塘门外筑长堤一条,将其分为上下两湖,上湖即是今日的西湖。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任苏州刺史,颇有政绩,情绪高昂,常游览西湖、太湖等风景区。人六十岁后,闲居东都洛阳,怀念十几年前出任杭州、苏州刺史期间的生活,写了好些回忆苏杭的诗。他追忆江南风景,作《忆江南》三首:第一首总忆江南风景;第二首忆杭州;第三首忆苏州。这是第一首。

《忆江南》,词牌名,原名《谢秋娘》,为白居易所改。

【解读】

全词五句,词意发展分三层。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好呵,忆起那里的风景,我很熟悉。〕

第一层,以回忆之辞,概括地写对江南风景的赞美,极带感情,总领全词。

“江南好”,扣紧了词题中的“江南”,突出了“好”字。这句词,是作者久积于怀的对江南赞美之情的迸发与倾吐。江南好,突出地表现在哪里?“风景旧曾谙”,强调了“风景”,是特写江南风景好。一个“旧”字,扣紧了题目中的“忆”字,是从回忆中写过去曾经非常熟悉的江南风景与江南生活。当年,诗人自愿外任杭州,避开了朝廷的纠纷,接近于平民,又寄情于山水,心情是愉悦的。作者晚年虽然已经来到了北方,但由于对这美好的江南风景记忆太深刻了,感情太深厚了,所以总是饱含深情地回忆着它。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朝阳冉冉升起,灿烂的红霞照耀着风景秀丽的江畔,艳红的花簇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那春天的江水也格外清澈可爱,好像蓝草一样翠绿。〕

第二层,江花、江水相互映衬,具体描绘出了江南风景。诗人身居北方回忆江南,值得回忆的当然很多,但欲写江南风光,就须抓住江南的典型景物作具体描绘。词人在富有江南地方特色的画面上,突出渲染了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艳丽色彩,诉诸人们的视觉,给人以光彩夺目的鲜明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是写“江花”。写江边盛开之花,用“红”字加以点染,特别是“日出”时的“江花”,朝阳升起,江面一片灿烂红霞,这红色的霞光照耀着江畔的鲜花,分外鲜艳,耀眼,像烈火的火焰。诗人用“红胜火”三字,描绘出这绚丽的色彩,渲染出一派明亮的温暖的春日气氛。读后,仿佛令人周身都暖了起来。

“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写“江水”,用“绿”字加以点染,特别是“春来”时风平浪静的江水,在春色的映衬下,在晨光的照耀下,就显得格外清澈,悦目。“绿如蓝”三字,描绘出了一条碧绿的“江水”,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胜火”红的“江花”倒映在“如蓝”绿的“江水”中,红花映照出了江水“绿”,绿水衬托出了江花“红”,岸边实景与水中虚影交相辉映。从这一片红花、一江绿水中感到生命在流动,欣欣向荣,构成了一幅“南国春江图”,朝气勃勃,繁华灿烂。这里,诗人将“日出”、“江水”、“江花”融汇在一起写,显得格外迷人。

“能不忆江南?”〔虽然这些已经成为过去,但我怎么能不把江南的景物和在那里度过的岁月回忆?〕

第三层,篇末点题,首尾照应,结笔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南国春江图”,是词人十分熟悉,永志不忘的,怎不引起美好的回忆呢?所以,作者饱含深情地以“能不忆江南”作为结笔,篇末点出了题目,以反诘句式加强了语势,抒发了赞美江南风光的深厚感情,照应了开头的“好”字。

诗读者,吟咏了“红胜火”、“绿如蓝”的洋溢着诗人赞颂之情的诗句,红、绿、蓝这些鲜明的色彩,配上“日出”、“江花”、“江水”的形象,绚丽的画面就活现在眼前了,怎不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不禁同赞“江南好”!

【综述】

这首词绘景抒情,以江畔红花、江中碧水作为江南的典型景物加以描绘,又以旭日朝霞、灿烂春色加以烘托,写出了江南风景之美,抒发了诗人对江南的无限热爱之情。

诗的语言流畅,形象鲜明,风格清新,调子轻快,传达出赞叹不已的情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