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看山
(一九五五年)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下,欢迎有晚鹰。
【题解】
1993年,毛泽东百年诞辰之庆,《诗四首》发表于《党的文献》1993年六期,《看山》为其一。据孙东升《毛泽东在杭州登山赋诗——读新发表的毛泽东〈诗四首〉》一文披露:“1955年夏秋之交,毛泽东来到杭州工作、休养,当时他62岁,已是花甲老人了。医生根据他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提出要他多安排一些游泳、爬山、跳舞等活动,以增加运动量,达到健身的目的。”“他还多次登临西湖附近名山,一览西湖美景,并留下数首即兴之作。”又据林克《忆毛泽东学英语》一文谓:“(毛泽东在杭州)接连攀登了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峰、莫干山等……在多次攀登北高峰之后,他曾诵诗一首:‘三上北高峰……’”
【注释】
[北高峰]在杭州灵隐寺后,与南高峰遥遥相对,为环西湖群山之秀美者。
[飞凤亭]在杭州东南凤凰山。
[桃花岭]在西湖附近。
[扇子]诗人自注,指扇子岭。
[佳人]原作“美人”,指美人峰。为协律,改定为“佳人”。
[晚鹰]指灵鹫峰。鹫,鹰属,故称。又名飞来峰。传东晋高僧慧理登此山,说:“此天竺(今印度)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代飞来。”
【品评】
毛泽东爱水,是出了名的,诗词中内证颇多。同样,他也爱山。“万水千山”皆在心中,如此说,不为过誉。这首《看山》,写于毛泽东一生事业最为顺遂,因而精神状态也最为乐观的时段;其看山情怀最自然、最平和,最具有物我两忘的消闲意境。这在毛泽东诗词中,较为少见。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起句入题,直写山势,真叫“开门见山”!“三上”,言“一而再,再而三”,表示登而不倦,游而不疲,内心之乐于山水,不言而明。“一望空”,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意。此为初登峰顶、俯视川原的瞬间印象。
颔、颈二联,坐实诗题之“看”字,或首联之“望”字。诗人开始“指点江山”。随其“指点”,群山秀峰一个个走来。
有幸被点额的四座山岭:凤凰山、桃花岭、扇子岭、美人峰。一一呆写,必定索然;诗人运用形象思维,将视觉感受、嗅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结合为一,专写诸山有特征之物。凤鸟择树而栖,故凤凰山写“树”;花香随风,故桃花岭写“风”;扇可吹凉,故扇子岭以“热”状;佳人矜持,故美人峰以“冷”状。拟物复拟人,好一颗体察万物的诗心!
尾联写下山所见。“飘”,状其轻松。登高眺远,上四山皆在北高峰外;下山平视,飞来峰遮道而迎;“看山”活动,可谓始终与山相伴!看山,即与山对话。山很静,所以这对话也是安静的。这首《看山》诗,写得自然、明畅,又有委婉、清纯气度,大抵反映了诗人的安闲、舒适,有一种“烈度”的稀释化倾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