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侠之士——朱云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朱名云,字游,原来居住在鲁地,后来移居到平陵。
朱云人如其名,年少的时候就像侠客一样,云游四方,经常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举。由于他身材高大,有八尺多长,非常雄壮魁梧,且好勇善斗,因此以武力著名于当时。
当他潇洒地走过40个春秋之际,一天,突然心血来潮,揽镜自照,才发现脸上刻满了风霜,猛然感到过去的日子就像一场梦,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如果再这样下去,一生不就虚度了吗?他内心呐喊着:不行,不行,我一定要改变命运!并喃喃地说道:“朝闻道,夕死可矣!人生重新开始,应该不算太迟吧!”
于是,他洗心易行,四处访求名师,期望能在后半生做个有修养、有学问的明白人。他师承白子友先生学习《易经》,通晓宇宙万物的自然道理;又追随萧望之将军学习《论语》,明了修身治国的道德精髓。他非常珍惜这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奋图强、废寝忘食,后来他两种学问都学得颇有成就,两位老师都为有这样能传承道业的学生感到欣慰。经过几年的学习,朱云的德行已为时人所称颂,又兼有义薄云天的侠义之气,更是人们心中真正的高士。
汉元帝时候,朱云被推荐为御史大夫,却因权臣的阻挠未能就位。朱云从未把职位放在心上,他坚守的信念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曾在权贵之家谈论《易经》,以深厚的学识令众人叹服;又因屡次上书直陈时弊,受到迫害而四处奔走。但这一切对他犹如浮云,他的气宇和志节吸引了与他有相同抱负的义士,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同舟共济、甘之如饴。
到了汉成帝时候,朱云仍然只在槐里这个地方当县令,虽然官职很小,但他素来疾恶如仇,忠心耿耿,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与赞许。
当时,朝廷有一个奸臣张禹,身居高位,但贪得无厌,又善于谄媚。朱云做侠士的时候,对于一般平民的疾苦尚且仗义执言,现在见到张禹这样欺上瞒下、为非作歹的佞臣,更坚定了为国除害的决心。于是他郑重地上书朝廷,希望能面见皇上,陈述社稷安危的重大事情。
汉成帝颇感意外,但也接见了这个地方小官,朝廷重臣位列两旁。朱云气度优雅、从容不迫地走进殿堂,慷慨激昂地对汉成帝说:“今天朝廷内有一位大臣,上不能辅佐主上,下不能利益民众,身居高位,心里只想着多拿俸禄。孔子曾说:‘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微臣愿借陛下的尚方宝剑,将此佞臣斩首示众,以激励其他的官员。”
成帝惊讶地问:“此人到底是谁?”
朱云斩钉截铁地说:“安昌侯张禹!”
此语一出,满廷皆惊。众位大臣面面相觑,有人暗中叫好,有人替朱云捏了一把冷汗,汉成帝更是异常震惊,愤怒无比,张禹则是露出冷笑,直视朱云的动静。
汉成帝龙颜大怒,喝道:“位卑小臣居然毁谤上官,辱骂帝师,罪死不赦!”即命左右把他推出去斩了。御史奉命强推朱云下殿,朱云非常激愤,众人交口称赞的英明皇上,却原来是非不分。他奋力向前,但被强行推到了金銮殿外,他死死抓住御殿栏槛不放,把殿外的栏槛都折断了。他大义凛然地高呼道:“我能跟关龙逢、比干在地下相见,我很满足了!只是不知道陛下和朝廷的前途会如何?”
汉成帝侧身跌坐在龙椅上,依旧怒火满胸,什么话也听不进去。这时,朝廷上有一位武将——左将军辛庆忌,见到朱云如此英烈,深为感动,他卸下自己的衣袍,在地上连连叩头,恳求皇上收回成命,只见他叩头的地上留下了一片殷红的血迹。他不顾一切地大声说道:“皇上,朱云性情狂直,早已天下闻名。他如果说得对,不能杀他;说得不对,也应该宽恕他。臣愿以死相保,请求陛下免他一死。假如您今天把朱县令杀了,您不就成为暴君了吗?不就同桀、纣一样了吗?”
辛庆忌的这一声怒喊,震醒了汉成帝:假如自己因为一时之怒而杀害了敢于直谏的忠臣,那岂不是要与夏桀、商纣为伍,而成为恶名昭著的无道昏君吗?亏得这一声提醒,汉成帝连忙命左右将朱云放了。
后来,随从准备修复被朱云折断的门槛,却被汉成帝制止。因为这个被折断的门槛可以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受奸佞之臣的迷惑,同时也嘉勉像朱云这样忠直的谏臣。
朱云是一个地方县令,人微言轻。但他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看到当世竟然有张禹这样祸国殃民的佞臣,激发了他义薄云天的豪气,因而置生死于不顾,要求借尚方宝剑为民除害。他视死如归,内心无比敬佩关龙逢、比干这样敢于死谏的忠臣,希望自己也能与他们一样,正义凛然,浩气长存。
汉成帝能在大臣的劝谏之下翻然醒悟,非但不治朱云之罪,还表彰这位忠直的大臣,对被折断的栏槛不再修复,以时刻警醒自己,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弟子规》讲到“过能改,归于无”,下至普通平民,上至帝王将相,无不如此。
朱云经过这件事之后,心生退隐之意,于是他告老还乡,每天乘着牛车到田里工作,空闲之时就教起了学生,生活悠然自得。人们经常看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教学于田野之中,那就是远近闻名的朱云。而他一生的忠贞事迹与侠义精神,更是流芳千古,为后人所赞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