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韵·昆明之旅·武定狮子山·建文帝袈裟新换衮龙袍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清清滇黔韵·昆明之旅·武定狮子山·建文帝袈裟新换衮龙袍

狮子山在武定县城西南约2公里处,山势峭拔雄奇,状如昂首蹲伏的雄狮,故名狮子山。山上古树丛中,有始建于元至大四年(1311)的正续寺,相传明建文帝曾在此为僧隐居。寺宇背倚悬岩,有天王殿、大雄殿、翠柏亭、左右五十三参殿、方丈室、藏经楼等,全为斗拱建筑。殿内有精致的彩绘和泥塑佛像群。

建文帝名朱允炆,朱元璋长孙,因其父太子朱标早亡,洪武十一年(1399)朱元璋死后,遗诏立他为皇帝,在位仅三年半,因削藩被他叔父、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赶下台。当朱棣带兵攻入都城南京金川门后,“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来往迹”(《明史·恭闵帝纪》)。据《明史纪事本末》等古籍记载及民间口头相传,朱棣兵破南京后,建文帝准备自杀,太监王钺猛然想起高祖朱元璋有遗箧,曾嘱后有急,可视。打开,得度牒(和尚身份证)三张,分别写着三个名字:应文、应能、应贤,还有袈裟、剃刀、帽、鞋及宫中暗道地图。遗箧内还用红颜色写着两行字:“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建文帝遂与程济、杨应能、叶希贤等化装成出家人,从暗道至城郊神乐观。经湖北湖南,入巴蜀,最后进云南。初到昆明,寓城中五华寺,托寺僧通报,请云南镇守将军沐晟来寺密谈。沐氏与朱元璋有特殊关系,沐晟的父亲是朱元璋的义子。沐晟便使人送建文帝至武定府狮子山隐藏。永乐皇帝朱棣亦有所闻,先后派胡潆、严震等密访追捕,还派郑和回滇,再下西洋追踪。为逃避追捕,建文帝作一云游僧来往各地,东躲西藏,“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域,中间结庵白龙,题诗于罗永,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地”(《明史纪事本末》第十七章)。后恒以滇为家,曾在浪穹(今洱源)石龙庵、鹤庆眠龙洞、通海秀山驻锡,晚年又回到狮子山正续寺。当时,明成祖朱棣早死,继位者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亦故,当政者英宗朱祁镇已隔了好几辈,建文遂生叶落归根之念。他向地方官陈述自己身份及出亡始末,被送至京都宫中。皇帝派老太监吴亮辨认,视建文左趾,黑痣犹存;谈往日宫中琐事,建文所说一一合拍。于是接入后庭,称为“老佛”。另有传说:一天,建文帝同房一位僧人窃走了他写的诗,跑到官府说:“我是建文帝!”官府忙把整个寺院僧人包括建文帝在内全送往京城查验。那僧人露了马脚,被朝廷判处死刑,其余同行僧人也要被判去戍边,建文这时才说了真话。于是,被安置在西宫中,死后,以庶人礼葬北京西山,不封土不植树。

狮子山留下不少关于建文帝的遗迹和传说。正续寺内大雄殿前有两棵孔雀杉,翠柏亭里有“龙凤柏”,相传都为建文帝亲手所植。如今孔雀杉树干粗壮,“龙凤柏”经历代整修,一棵如龙,一棵似凤。藏经楼下帝王宫尚存建文身着袈裟的泥塑,左右各塑一人侍立,据说是他的随从大臣杨应能、叶希贤。藏经楼两侧有配殿,殿内有神龛供相传建文出亡时护驾的诸臣牌位。顾岱《建文从亡十一先生记》载:“康熙七年冬,僧水谷建阁成,祭祀建文帝像于阁,为叙其从至滇者十一人。”建文祠阁门首有楹联:“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寺内还刻有据说是建文帝写的诗。其中一首写道:“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嶂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惟有群鸟早晚朝。”还有一首他晚年离滇前所写的诗:“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这些诗,表露了从帝至僧的哀痛,漂泊生活的辛酸,凄婉动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